诗人印象系列·愁过三秋
![](https://img.haomeiwen.com/i17756026/87d7070d3890c891.jpg)
文/银梭
四川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旁,经过现代技术复原修缮保养的草屋静默伫立在那里。从外表上看,它似乎并不是多么破烂,但在一千多年前,没有现代技术的支撑,一座小小的草屋如何遮风避雨,居住在那里的人又怎样苦不堪言。
杜甫形容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几乎是绝境的生活,贫穷而走投无路。杜甫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愁”字,愁家,愁国,愁远方的好友和所有不知名的人。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去家千里。离人总是想回家的,但种种原因总是阻碍着远行人归家的步伐。有时,这一阻,就是十年。十年光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谁候得起十年时光,谁能保证十年之后亲人尚在,家还是那个家。所以四十四岁的杜甫归家之时,迎接他的是小儿子的逝世。而后他几经辗转,几番跌宕。大历三年,杜甫再一次踏上归家的路程。一叶小舟出三峡,下江陵,转公安,过岳阳,孤身一人被迫南下,不得北归,满腔愁绪下笔婉转落成“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然而令人叹惋的是一代“诗圣”到最后也未能归家再看一眼,一个人孤独地在小舟上逝去。人之将死,无人陪伴,何其可悲。
年少的杜甫见过了盛唐,歌舞升平的繁华令人向往;中年的杜甫见到了晚唐,原来无论怎样的繁华都会荒凉。长安城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大地,黎民百姓受这无妄之灾,一朝之间家破人亡。作为一介文士,他写下文章献计献策;作为李唐王朝的子民,他忠贞不二,拥护君王,即使这个国家的上层已经足够荒唐,即使没有人欣赏,他也在尽他的力量去挽救大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曾经自己心中无上的理想只剩理想,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能眼睁睁看着佞臣当道,国运衰微。无尽的苦涩在杜甫心中蔓延,渗透了骨血。他有多爱这个国家和人民,就有多忧愁它的前程和命运。所以他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时候,流泪的是他自己,惊心的也是他自己,与花鸟无关。
杜甫愁了太多的愁,诗里的愁亦是连绵不绝,故形容他的诗风为“沉郁顿挫”。诗家笔写世间事,他的经历和那个时期的黑暗一一反应在诗里,大到当权者黑,小到百姓生活一点一滴。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使他的诗读来更像是唐代衰落史,所以又被誉为“诗史”。后世百家对其评价出众,远非当时能比,如同梵高的画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大放光彩。纵读下来,杜甫的诗格律工整,对仗整齐,叙事抒情皆可,行文流畅,动静自然,虽不似李白的潇洒飘逸,却也富有变化,文势纵横。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视野宽广阔大,气势一笔荡开,意境高远,予人畅快之感。
李杜诗篇万口传,传到今来仍似当年那般鲜活。杜甫写下了一个晚唐,他将那个时代一点一点描绘给你看,你随他哭随他笑,随他逐流江上,终是替他看了这天下波澜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