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局的修炼原创文字集优秀作品荟萃

致良行 ③:“知” 和 “行” 演变的四个阶段

2022-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读书村的大樟树

以中国的文脉为轴,我们看到:从孔子、曾子、孟子,到后来朱熹、陆九渊、谌若水、王阳明、孙中山、陶行知,在知行认知和知行逻辑先后关系里,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为行而求知的“致知”阶段!

这一个阶段,知识和行动,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有着知识先后的逻辑顺序关系!这一个阶段主要是孔孟!

第二个阶段,是谋求深知的“致良知”阶段。

这一个阶段,越来越发现深知、知本和初心的强大驱动性,侧重在格物致知的天理、天性、起心动念;这一个阶段,认为知即是行,有了知,行是必然。慢慢发展到谌若水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

这两个阶段,是中国文化进展的极为重要的探索和积累。同时,也把知,即把心学、心力,摆在了首要地位!这在后来,遭致唯物主义者的诟病,认为,这是唯心主义!

其实,取中庸适度调校,不致于过于偏激!

第三阶段,是知难行易的“致行”新阶段!

这一学说的创造性人物,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锋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鼓励实干、鼓励行动,不赞成知为行之始,认为:什么事情,都等搞明白了再去行动,是不好的,是搞不好革命的!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孙中山知难行易学说的重要推动者!他除了名字都用“行知”,更是发展性的提出“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进一步鼓励行动,实干,不要过于受囿于知!认为人不能够主意太多,主见很少!学习太多,开创太少!

第四阶段,是一切以对社会的服务成果为衡量,行在当下,行在微言微形。我把这一阶段称为“致良行”阶段。

“致良行”的主要表现:公司呈现在成长力,商业呈现在模式,工作呈现在成果,操作呈现在流程,专业呈现在标准,治国呈现在民富,齐家呈现在欢笑,待人呈现在赋信赋能,性情呈现在恬淡天真,生活呈现在简密有致,交友呈现在无欲而同频,价值呈现在对象或者社会获得。


每天发布,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

欢迎点赞收藏!

关注我,新的一天,不能没有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