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162篇《小雅四牡》(全)

2022-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62篇《小雅  四牡》

【原文阅读】

四牡騑fēi,周道倭wēi迟yí。岂不怀归?

王事靡mǐ盬gǔ,我心伤悲。

四牡,啴tān啴骆马。岂不怀归?

王事靡盬,不遑huáng启处chǔ。

翩翩者鵻zhuī,载飞载下,集于苞bāo栩xǔ。王事靡盬,不遑将jiāng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qǐ。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qīn骎。岂不怀归?

是用作歌,将母来谂shěn。

【译文参考】

        四匹雄壮的骏马向前飞奔,宽广的大路遥迢而又漫长。难道我不想回到我的家乡?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内心里禁不住暗暗悲伤。

      四匹雄壮的骏马向前飞奔,黑鬃白马累得喘息腿发慌。难道我不想回到我的家乡?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没有闲暇安享静好时光。

      漂亮鹁鸠从远处翩翩飞来,有时高空飞有时低处翱翔,最终栖落在茂密的柞树上。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顾不上把老父亲来奉养。

      漂亮鹁鸠从远处翩翩飞来,有时自在飞有时收起翅膀,最终落在茂密的枸杞树上。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顾不上把老母亲来奉养。

      我驾驭着四匹黑鬃的白马,风驰电掣般在大路上奔忙。难道我不想回到我的家乡?不得已苦心创作这首诗歌,寄托我对母亲深深的怀想。

【字词注释】

(1)四牡:指驾车的四匹雄马。

(2)騑(fēi)騑:《广雅》:“騑騑,疲也。行不止,则必疲。”

(3)周道:大路。倭(wēi)迟(yí):亦作“逶迤”,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

(4)靡:无。盬(gǔ):止息。

(5)嘽(tān)嘽:喘息的样子。骆:黑鬃的白马。

(6)不遑(huáng):无暇。启处:指在家安居休息。启,小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跪着,臀部贴于足跟。

(7)翩翩:飞行貌。P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鸠、夫不。

(8)集:落。苞:茂密。栩(xǔ):柞树。

(9)将:奉养。

(10)杞:灌木,即枸杞树。

(11)骤:疾驰貌。骎(qīn)骎:形容马走得很快。

(12)是用:是以,所以。

(13)谂(shěn):想念。

【诗歌赏析】

      这是出使的官吏思归的诗。这个公务缠身的小官吏驾驶四马快车奔走在漫长征途而思念故乡、思念父母。

      周在厉王、幽王时代,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官吏尚不能安居,人民的痛苦可想而知。诗用“岂不怀归”的设问句,表达了他因“王事靡盬”不能回家安居奉养父母的苦闷心情。此诗与《诗经》中其他同类题材诗一起,是后世行役诗的滥觞。

      《左传·襄公四年》载穆叔云:“《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明末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四牡》是“文王劳使臣之诗”。晚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说此诗为“勤王事也”。

  全诗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之后各章内容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全诗渗透着一种伤感色彩,这也是那个纷乱艰难时世氛围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影吧。

      “四马騑騑,周道倭迟”,马儿跑得快,跑得累,而道路又是那么曲折悠远,漫无尽头。风尘仆仆的小官吏知道马车跑得越快,离故乡和亲人就越远。他脑子里不是想那神圣的“王事”差使,他只在想一件事:“归”。却又用“岂不怀归”那样吞吐含蓄的反问句式来表达,表现了丰富细腻一言难尽的思想感情,非常耐人寻味。

        这“周道倭迟”,也正象征着漫长的人生旅途。多少人南辕北辙地行走在人生旅途中而有“怀归”之想,而“王事靡盬”无情地鞭笞着他们无奈地违心地前进着。除了陶渊明式人物能毅然“归去来兮”外,谁也免不了会有“心中伤悲”的阴影掠过。诗的抒情韵味相当悠长。

  全诗有三章写到马,因为马是载客的主体。有二章写到鵻,是行途所见。路上所见必不少,单单拈出鵻,自有一番良苦用心。鵻又称夫不。《左传·昭公十七年》:“祝鸠氏,司徒也。”疏云:“祝鸠,夫不,孝,故为司徒。”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因云:“是知诗以鵻取兴者,正取其为孝鸟,故以兴使臣之不遑将父、不遑将母,为鵻之不若耳。”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夫不乃孝鸟,其载飞载下,或以恋其父母使然。”诗人见孝鸟而有感于自己不能在家“启处”(安居),更谈不上尽孝于父母,让孝鸟与客观上已成了不孝的人作对照,感喟良深。又鹁鸠非常逸豫闲暇,自由地飞上飞下,累了可以任意停歇,在柞树上行,在枸杞上也行,爱停哪里是哪里。

      而可怜的四马,虽然是精心选拣出来毛色划一的华贵的骆马,但不得不终日拼命地跑,累了也得跑,累得气喘吁吁也还得跑。王家公事有规定期限,不容半点差迟。在这里,鵻的闲又与马的累形成鲜明有趣的对照。而写马的苦和累,其正意是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可见,诗中写马,写鵻,都非泛笔,而有很深的匠心在。

  从谋篇布局来看,首章“我心伤悲”是定调,二章“启处”是安居乐业尽孝的基础,三、四章写父、母,“父天母地”是古人的观念,次序不能移易。末章念母,是承四章而来,以母概父。全诗层次井然。末章结句“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篇末揭旨,道出不能尽孝的悲哀。手法与《小雅·四月》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相同。

【《四牧》学习的反思探讨】

        据现有的文献看,《鹿鸣》不是单独演奏的。后世解释《诗经》,从《毛诗》开始,往往是一首一首地解释。因为那时,《诗经》已经脱离了它的礼乐背景,大家就让它们单独成篇。这样做可以了解它的主题,但是,雅颂作品有的时候得几首诗合起来读,它整个的礼乐含义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来。比如周人在典礼上,如果要唱大雅,往往就是连唱《文王》《大明》《绵》,甚至还包括《皇矣》,这些诗篇唱完了以后,整个礼乐的含义就出来了。那么《鹿鸣》和《四牡》《皇皇者华》是连在一起的。古代学子学《小雅》要连学这三首。

        读这首诗,看到有“不遑将父”、“不遑将母”和“将母来谂”这样的句子,是想家的,可以知道是在典礼中招待使臣唱的,是一种抚慰性的歌唱。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说我们这些人跑在国道上,我哪里不想家,“怀归”实际上就是讲私情,我也有家,但“王事靡盬”,“靡盬”可以理解为一个固定语,指事情没做好,没做完。整句的意思是,我们哪里不想家,但是王事没做完啊,于是我们内心伤悲。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国和家不能兼顾,因国而顾不上家令“我”纠结。

        钱锺书先生曾特别拎出来这个冲突,它非常符合黑格尔给悲剧下的定义,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中国古代忠孝常常不能两全,两者不能兼得,这种冲突产生的矛盾和纠结,才叫悲剧。而《窦娥冤》中弱者被强者害死,是苦难,是不幸,但不是悲剧。《四牡》讲的就是忠孝不得两全。

      东汉郑玄解释这两句,强调了君子应该公而忘家,但这不是诗要提倡的。设想一下,当一个个使者风尘仆仆地来了,他们都是抛家舍业的人。这时,主人应该歌唱什么?唱他们都是公而忘私的人,对使臣表示尊重,对他们那种牺牲予以承认,于是完成了一种精神补偿。这正是宴饮诗歌的价值,当我们招待使臣的时候,得替他们想想,体贴他们,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得到安慰,这是礼乐文明的精神价值。

      《鹿鸣》是说客人来了我们要赞美他们,而这首诗是说要体贴他们,抒发他们内心的郁结和矛盾冲突。精神的问题精神解决,二者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首诗替使臣发声,放在典礼的中间,是很关键的一步。可以看出,对怎样抚慰使臣,周代文化、礼乐文明,实际上想了很好的办法。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笙诗问题

        《诗经》实际保存的诗305篇,而我们翻开旧版本的篇目来看,却是311篇。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在“小雅”部分,有6篇有目无词。这6个篇目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它们被称为笙诗。笙诗是用笙这种乐器吹奏的乐曲。

        关于笙诗,过去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有义亡辞说”是汉学的论点。《毛传》:“有其义而亡其辞”,“《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崇丘》万物得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时也”。 郑笺孔疏因袭这个说法,其不同之处只是辞亡在孔子之前或孔子之后。但是,既早已亡其辞,又何以知其义? 宋王质对此说的批驳较为有力:“毛氏不晓笙歌而一概观之。大率歌者,有辞有调者也;笙者,管者,有腔无辞者也。后世间也有如此清乐,至唐仍有六十三曲。”“有其义者以题推之也,亡其词者莫知其中谓何也……所谓有其义者也,皆汉儒之学也。”

      “有声无辞说”是宋学的论点。以朱熹为代表,他们认为,笙诗只是贵族宴会典礼中演唱诗歌时插入的清乐,原本就无辞。据《乡饮酒礼》和《燕礼》的记载:演奏“《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诸篇称歌,《南陔》、《白华》、《华黍》诸篇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声无词明矣,所以知其篇第在此者,意古经篇题下,必有谱焉”。

二说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笙诗是用笙吹奏的乐曲。《仪礼》17篇是《礼经》三礼的主要部分,是可靠的先秦史籍,记载周代各种礼节和仪式。其中《乡饮酒礼》这一篇,记载贵族卿大夫宴会典礼次序:

        众宾序升,即席。……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堂下,磐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工告于乐工曰:“正歌备。”乐工告于宾,乃降。主人请彻俎……众宾皆降,脱屦,揖让如初,升坐,乃羞。无算爵,无算乐。宾出,奏《陔》。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贵族宴会有规定的典礼仪式,乐歌是重要内容,而清乐和乐歌在典礼中相间进行,时而吹奏一曲,歌唱一诗,歌诗有器乐伴奏,“小雅”和二“南”,都是当时应用的乐歌。

        六篇笙诗是无词的乐曲,在典礼中与乐歌交叉使用。

        笙诗问题的二说,至今尚未统一,仍有人认为笙诗是逸诗。

参考资料:

《诗经讲座》,夏传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讲给大家的〈诗经〉》,李山,东方出版社,2019年1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