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洪 | 停止你的无效学习
2017知识付费的元年,涌现了大量知识付费的产品。
比如得到,喜马拉雅FM等。这样一些平台的涌现,解决了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我们一个核心的问题:要成长,要进步,不能被时代落下,不能被身边人落下。甚至有人形容“交智商税”
我身边就有很多个这样的例子(包括我),在各大付费平台,一年共计花费了上万,甚至几万的都有。而更有数据显示,购买以后的打开率,只有百分之20左右的人打开,而打开了的人,学习的方式不一定正确,有效学习的比例进一步降低。
image这个有趣的图片,有趣在哪里呢?
在“祝贺你毕业了”这篇文章的阅读率,是普通时候更新时候的两倍,甚至有大部分的人甚至这一步都没做(这个专栏的付费用户是将近40万)阅读者有一种心态标识“我学完了”。
很形象的说明了作为上述的观点:知识付费解决了我们某种焦虑。
只不过是自我安慰。
而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学习的方式,是以问题为主导,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在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概念的时候,问问自己,学到了这个能够解决我实际的什么问题;我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生活是否在这个知识的加持下,变得更好。
那是否学习的越多越好?是否挣钱也越多呢?
在发达国家,这个相关性好像一直是成立的,曾经有数据证明,每多一年的正规学校教育,毕业后每小时的收入会提高 8-13% 。但现在这个因果关系似乎没这么明显了。以美国为例,1982-2001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增长了 31% ,但是高中毕业生的收入没有变化。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事情不是这样了。大学毕业生工资的降幅超过了教育水平更低的群体,而且同时大学学费在增长。
既然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成年人学习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为导向,成年人更应该掌握的能力,“核心技能”是三个: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共情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程序员编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相信你并不孤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你遇到的问题,其他人肯定也遇到过,而同时,程序员又是一批喜欢分享人的,在网上又着大量的教材,所以先去网络上搜一搜,有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很大。
在其他行业中,遇到问题,去关注一下行业内的大牛,去微博,去知乎。而book是他们用心总结出来的经验,更有参考的价值。
书本,让我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简书,关注到了“彭小六”,通过他,关注到了拆书帮…..。(溯源学习法)。
什么是拆书法
拆书法 ,是已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阅读致用类书籍(其中的一个片段),来结合自己的处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怎么用
如何拆:标签法(适合个人阅读的拆书帮便签读书法)
拆书帮便签读书法将阅读分为:R(阅读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以后我怎么应用):
★R: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划出来。
★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的程度。
★A1: 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让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
★A2: 写下针对这个知识自己可以如何进行的下一步行动,让知识真的应用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才能因为它变的更好。
用到哪里
践行 致用类的书籍
能够用平台去解决自己的焦虑的小伙伴,都是幸运儿
现实中,我们一边说互联网带来平等的机会,另一方面,其实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反而相反。
文章里提到英美的一个典型的低工资的工作,就是长途货车司机。自驾驶汽车的到来,会让他们中的很多人失去工作,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上面讲的 General Assembly,MOOC 这样的例子离他们十万八千里。因为 Coursera 上的数据显示,在这些地方上课的学生,80% 有大学学位。
重新学习一种技能,需要有一定的积蓄,还需要有时间,所以对有一些钱,并且对自己的时间有控制权的人来说更容易,当然在这之外,还需要有学习的欲望。这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比尔盖茨曾经反思过类似可汗学院这样的平台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的价值。逻辑上讲,这种平台让课程更有意思,更容易理解,而且免费,应该有更多人来学习,特别是没有好老师的人。而事实上,最常来用的人,是本来就能够获取各种资源(学校,图书馆),愿意学习的人。
对那些“底层”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学习意愿,没有时间,没有文化基础等等)即使有近在指尖的免费课程,他们也不会来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平台实际上事与愿违地加剧了不平等。
如果你能够重新设置这个世界的规矩,秩序,资源…..,唯一不确定是你这个人:不知道你是健康或疾病;不知道你是白人还是黑人;不知道你是出生在美国还是中国,还是叙利亚,还是印度;不知道你的智商是180还是80,你会希望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