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的价值
摘自:百度百科
主要价值
药用
种子供食用;入药,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1]
化学成分
含糖类,三萜皂甙(triterpenoidsaponin)。每百克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纤维4.9灰分3.3g,钙67mg,磷305mg,铁5.2mg,硫胺素(thiamine)0.3lmg,核黄素(riboflavine)0.11mg,烟酸(nicotinic acid)2.7mg。[4]
药用功效
1、性平,味甘、酸,能利湿消肿(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清热退黄、解毒排脓。
2、利尿作用,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患者均有益。
3、富含叶酸,产妇、乳母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4、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预防结石、健美减肥的作用。
5、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6、治疗肝硬化腹水。[5]
中药附方
1、赤小豆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2、赤小豆治食六畜肉中毒: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3、赤小豆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4、赤小豆治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纲目》)
5、赤小豆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6、赤小豆治妇人催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妇人良方补遗》)
7、赤小豆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8、赤小豆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9、赤小豆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10、赤小豆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肘后方》)
11、赤小豆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2、赤小豆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13、赤小豆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14、赤小豆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纲目》)
赤小豆
15、赤小豆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16、赤小豆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17、赤小豆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18、赤小豆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19、赤小豆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20、赤豆粥:赤豆30-50克,水煮至半熟,放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为宜,加白糖调味食用亦可。有健脾益胃,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通乳作用。适用于水肿病,下肢湿气,小便不利,大便稀薄,身体肥胖,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21、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22、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23、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24、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赤小豆
25、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26、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7、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28、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29、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30、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31.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细粉,和入温水、鸡蛋清或蜜调成稀糊状,摊在布上,敷于患处。一般一次即能消肿。治疗7例,均获效果。
32.治疗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1斤,活鲤鱼1条(重1斤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000~3000毫升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将赤小豆、鱼和汤分数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剂。连续服用,以愈为止。治疗2例,服后尿量增加,腹围减小,精神良好,无不良反应。
食疗
食疗功效
赤豆可整粒食用,或用于煮饭、煮粥、做赤豆汤。赤豆淀粉含量较高,蒸后呈粉沙性,而且有独特的香气,故常用来做成豆沙,以供各种糕团面点的陷料,美味可口,从古代一直深受国人们的喜爱。赤豆还可发制赤豆芽,食用同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脾利湿、消积化瘀等疗效,是日常生活必备的家用食材,用于菜肴有“红豆排骨汤”等。[6]
赤豆粥
赤小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苷等营养成分。其营养功效:
性平,味甘、酸,能利湿消肿(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清热退黄、解毒排脓。
利尿作用,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患者均有益。
富含叶酸,产妇、乳母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预防结石、健美减肥的作用。[7][8]
食疗附方
肾炎水肿:赤小豆30克,西瓜皮15克,玉米须15克,冬瓜皮15克。把所有配料捣烂,放入沙锅,用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汁液,冲成300毫升。每天3次,每次100毫升。本方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尿路感染等。
营养不良性水肿:赤小豆30克,红豇豆30克,红枣20枚。将配料放入水锅中,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烂即可。每天早、晚食用。本方健脾利湿。适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贫血等。
早泄:赤小豆20克,竹叶10克,乌梅10克。将赤小豆、竹叶洗净,置锅中,加乌梅、清水500毫升,急火煮3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滤渣取汁,分次饮用。本方清热利湿。适用于早泄属肝经湿热者,症见口苦胁痛、小便黄赤、阴囊湿痒等。
大肠癌:赤小豆20克,薏苡仁20克,粳米50克。将赤小豆、薏苡仁洗净,置锅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本方清热除湿。适用于大肠癌属湿热下注者,症见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发热、小便赤等。
养颜解毒:赤小豆30克,鸡内金10克。先将鸡内金研末,然后按照平常方法煮赤小豆,于赤小豆将熟时,放入鸡内金末调匀,可作早餐食用。本方清热利湿,消积化瘀。适用于颜面部青春痘、黄褐斑、身体肥胖女性。
小儿肾炎:黑鱼1条(约200克),洗净去内脏,赤小豆60克,冬瓜500克(连皮), 葱白5根,共煲汤。不加盐,食肉喝汤。本方宣肺利水消肿,适用于小儿肾炎初期见颜面四肢水肿。
丹毒:赤小豆100克,薏苡仁100克。赤小豆、薏苡仁浸泡半天,加水500毫升,文火煮烂,分次服用,每日3次。本方利水消肿,适用于丹毒下肢肿胀明显,或伴水疱。
宜忌人群
宜食
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肥胖症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如能配合乌鱼、鲤鱼或黄母鸡同食,消肿效果更好;同时产后缺奶和产后水肿的妇女也宜食,用赤小豆煎汤喝或煮粥食用。
忌食
尿多之人不宜食用赤小豆。赤小豆煮汁久食赤小豆令人黑瘦结燥;阴虚而无湿热者者忌食赤小豆;被蛇咬者百日内忌赤小豆。[9]
物种鉴别
分类区别
赤小豆是豆科植物赤豆的种子,但是有一个别名是红豆,是蔬食红豆,与爱情和相思的红豆无关。红豆是含羞草科植物海红豆、孔雀豆植物种子的统称。所以人们经常误会它们是同一种东西。[10]
形态区别
赤小豆和红豆易混淆,吃前分清楚。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豆小,红豆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11]
食用区别
在熬煮时,赤小豆比较难煮烂,一般适合煮汤;而红豆久煮会粘稠,一般适合熬粥;在疗效上,赤小豆除湿的功效较强供药用调理,而红豆主要供食用。《本草纲目》认为,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因此,在选择赤小豆时也要有所取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