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开满鲜花的树屋

《金刚经说什么》第三天

2021-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晶蝴蝶_3bca

佛说“安住心、降伏心”的方法就是在六度中普度众生。

(而个人想要做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已很难很难,又怎么去普度众生呢?但起码通过此书知道六度,逐渐去靠近,凡事先想到六度,当你的心态与看法发生转变,以六度为叁照物,相信人生会顺遂与轻松些吧!这就是认知上改变与提高!也要去践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佛继续说了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是不真实,所有的相都是不真实的。这句话就像一个凝练的咒语,每当自己着相的时候,都可以默念这句话来让自己从着相的状态里抽离出来。

(时刻默念这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日常为某事或恩怨钻牛角尖,沉浸自我情绪出不来时,默念这句话,可能会瞬间走出,也是自我疗愈与拯救的方法之一吧!感恩遇到此书,记得很多年前看过却无法明白与如此深刻感悟,正所谓时机不到,修行不够吧!)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句绕口令是什么意思了。

人要想过河就需要一个木筏,从此岸划着木筏到达彼岸,到了彼岸木筏就用不着了。这就是佛所做的木筏的比喻,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所有的方法都像这个木筏一样,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我们的目的是用它到彼岸,没有木筏我们就到不了彼岸,但是到了彼岸就不要再抓着工具不放了,不从木筏上下来,我们怎么登上彼岸?

这就是我们和所有佛法的关系,同时也是我们和所有相的关系,有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形容出了这种关系的状态,那就是若即若离。把相当作手段、为自己的目的所服务的时候是若即的关系,达到目的就要果断扔掉相,这就是若离。要是把若即变成了即,那就是本末倒置,本来是为了到彼岸,结果却赖在木筏上下不去。但同时也不能把若离变成离,木筏不用了直接趟水也不行,不仅到不了彼岸,还可能淹死。

(把佛法、佛经只是让人开悟远离自身痛苦的一种方法或途径,不可当全部与沉沦,以上这段木笺的比喻,让人很轻松理解人与佛法关系,人如何在知行上运用佛法,而不是当真理去毕生追求,把若即若离很好运用,清淅明了,时刻让自己在知行中保持清醒。)

青原惟信禅师曾经形容过自己三个阶段的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

见山是山就是全然着相的状态,被各种表象蒙蔽。

(别人拼命赚钱,你也拼命赚钱,却并不知道别人拼命赚钱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你自己拼命赚钱是为了什么,结果为了赚很多钱而把自己的身体搞坏,又用赚来的钱治病,空受一遭劳累和病痛,最后钱也没了,好身体也没了,还什么福都没享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见山不是山就是否定一切的状态。

(认为赚钱没什么意义,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失去了追求的动力,轻则消极厌世、逃避责任,就像一些佛系的啃老族,不仅给家人造成很多痛苦,他自己也并没有享到什么福;重则仇恨社会、抑郁自杀,只求一死解脱,殊不知,死亡不仅断绝了这辈子享福的所有可能性,还可能在死后继续遭受痛苦,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说清楚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

而见山只是山的状态就是不执著的境界。

(钱只是钱,它既不是好东西,也不是坏东西,它只是能用来换其他东西的工具。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钱,更不是很多的钱,想要获得快乐和幸福,我们只要拥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就够了。想要拥有更多东西,就要用痛苦作为代价,这反倒是本末倒置了。)

为什么同样是过一生,有的人郁郁寡欢,有的人误入歧途,而有的人却能善始善终?归根到底还是大家的境界不同,执有和执无都难免伤心,若即若离才是佛的大智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