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研习者

让学习行动、让行动学习——行动学习的核心原理及主张(一)

2019-06-25  本文已影响1人  高伟_cb24

                                         让学习行动、让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的核心原理及主张(一)

       一个方法技能或工具,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生生不息,它的背后一定有深刻的理论支撑,一定符合“道”的原则。行动学习更接近人本主义,同时也兼顾了建构主义,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无形中符合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原理和主张。

行动学习扎根人本主义心理学

       我接触过一部分的创业者,成功的老板,从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对工作的经历的细节描述非常生动、复盘和反思也非常精彩……为什么老板都喜欢毫无节制的表达? 其实,那不是炫耀、更不是自夸,而是他们有强烈的成就感和重度的参与感!

       我所服务过的几家企业的老板,无不是充满了表达欲和强大的自信。从他们的表达中可以推测出当年创业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遇到重大挫折的无力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与他人合作中的意义协商的情境,达成共识的欢喜,也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让人参与、负责、给人发表意见的机会本身就是最大的激励,而且这种激励是内在的高层次的激励。(从这个维度看,稻盛和夫老爷子的“工作即修行”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仔细洞察分析会发现,行动学习有一条根扎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比如更能满足参与者较高层次的需求。行动学习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会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觉得自己很重要,能被邀请参与重大决策,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受尊重感。

       参与者认为我们就是个群体,每个人都会参与,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商量着做决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行动学习过程自然满足了参与者较高层次的需求。

行动学习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每个参与者的大脑都是不同的,各自有独特的看问题角度、思维方式和经验背景,行动学习这种方式就让每个人发挥其独特价值成为可能,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创作激情和潜能,大部分参与者甚至于能够从最终的成果中找到自己贡献的影子,使其成就感大增。

       当参与者能够从行动学习的成果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贡献的时候,对他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就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张老师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就维持一个氛围,让学生自主去探索。非指导性教学更关注学生个人的体验感受、自主性、自我成长,从而激发学员内在的寻求自我实现、成就感等高级别的驱动力。

       这种形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拿道家的说法,它本身就是符合“道”的,当一个事情非常顺应客观规律、能够满足个体某种心理需求的时候就很容易流传并被人喜欢,一开始只要外力轻轻推一下,后续的参与甚至主动传播都是自然的事情。

       同样的会议管理方法技能,为什么有的团队运用这个工具就有如神助?为什么有的团队运用这个工具就越用越差?到后面开始怀疑人生?我认为任何一项工具都是剥离了当时情境和背景,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和背景上升到一定的境界就是理论,理论到实践之间有宽广的鸿沟,需要用心去体会!会议的背后是氛围、平等、民主、尊重、协作!

       东富龙目前正在推的方法技能比较多,这些都是剥离了具体情境和背景的理论知识,如果不加以深刻研究,就会怀疑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其实,不是方法技能不行,而是自己的认知达不到,不配套!理论研究需要不断追问、不断反思、不断地将具体的情境和背景“复活”,才能正真掌握这些方法技能。

                                                                    人力资源部    高伟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六日星期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