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萃取一个组织里的知识

2022-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mango8

一个组织在运行中产生了很多知识,但很容易被遗忘。企业最大的浪费,是知识和经验的浪费。

所以,萃取组织中的知识和经验,沉淀为有形的知识产品,使其能够持续运营和生长,并能够嵌回到真实的业务场景里,这是一个组织存续的重要保证。

1. 这里说的知识萃取,不是指固定动作的SOP(标准操作程序),而是指如何让一项业务在不确定性中持续演化。

不是指怎么做好一道菜,而是指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做好一桌年夜饭。

2. 知识萃取的三大要素是:一、因人而来;二、因变而生;三、为来者而书写,因业务场景而被触发。

3. 一个组织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动态地看,其实是一桩桩的“事”,组织的生命力体现为一连串的事。

因此,萃取组织知识的基本单位,不是部门,也不是业务,而是具体的“事”。事生于特定情境中,而情境是有共通性的。

所以,一个组织只有以“事”为单位,列出行动清单,才能萃取出可积累、可复用的知识。

4. 所谓“因人而来”,是因为“事”的相关知识都牢牢扎根在具体的人身上。凡事,必有事主。从事主视角来萃取知识,才是真知。其他人都是辅助。同样一件事,在不同参与者立场上,其实是不同的事。

从具体的人的角度来萃取知识,还有一个优势:可以把“隐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以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怎么判断某人的学习能力?这本来是没有标准可言的,即所谓“隐性知识”。但是涉及具体的人,总有一些可以言传的办法,比如看看这个人常用什么App。这就把不可编码的知识,转换成了一个人的“黑箱”,变成了可以研究和言说的对象。

5. 所谓“因变而生”,是指知识萃取应该充分体现“事”的过程性。它不应该是一份经验总结,而是一次在“事先设想”和“中途事变”之间,不断修正、不断前行的历险。凡有经验,必是应变。

很多知识萃取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那个“因变”的动态痕迹被抹去了。不知道反对什么,就不知道你在主张什么;不知道解决了什么问题,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6. 所谓“为来者而书写”,是因为凡事必有时间终点,而组织运行总是着眼于未来。

所以,萃取知识,不是信息归档,而是此时做此事的人写给未来要做此事的人的一份攻略。

如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只有这样的知识萃取成果,才不至于成为档案室里尘封的文件,而是在每一个近似的业务场景里被激活、被应用。

7. 所谓写给“来者”的攻略,其实就是六张清单:

目标清单:为啥要干?

资源清单:难在何处?约束条件有哪些?

重要节点清单:时间上,要经过哪些关卡?怎么应对的?

重要分工清单:空间上,需要哪些模块的协作?怎么实施的?

避坑清单:遇到了什么样的坑?避免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效用如何?

其他平行可能性清单:如果重新做一遍,哪些选择也是可行的,或者是更好的?

依据此清单对主事人进行采访,即可形成初步的知识萃取成果。

8. 萃取出来的知识产品,一定要能还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像海参脱水和泡发的过程,海参干泡发后还得是海参。

如果泡发后是木耳还是海参都有可能,说明萃取是不合格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