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鸣:香菱的“不记得”
香菱(英莲)的“不记得”
重读《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葫芦案,写到英莲:“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说是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是他的亲爹,因无钱还债才卖的。再四哄他 ,他又哭了,只说:“我原不记得小时的事!这无可疑了。”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又写香菱:
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
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了一回。
几年前,我总算是认真的读起了《红楼梦》,见到香菱的“不记得”,尤其是第七回,被周瑞家的和金钏儿见到他“笑嘻嘻的走来,”我就正义感满腔,写读后感的时候狠狠的批了香菱,怒其不争,苦命人竟然没有扛起反封建反迫害的大旗!
如今回想起来,我当时的愤怒,有两个原因,一是本人长年关注寻亲打拐圈子,长期宣传(有没有人看就不知道了)“身世不明的孩子,请主动联系警方或志愿者,主动寻家”的信息,香菱明知自己是被拐的,怎么能说“不记得?” 另一个原因是,自己读红楼也没读懂,说不出什么感受,逮着香菱这点“不记得”,还不加把劲添油加醋发挥么?
今天再读,只有深深叹息。她“记得”又如何呢?父母不能庇护,士隐早已跟疯道长走了,母亲当时也只能靠娘家接济维生。这里并没有打拐办更不可能有DNA釆血,曹雪芹不是科幻作家。香莲只有假装忘记往事,方有几天舒心日子过。
被冯公子买下,她自叹“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后又被强买进薛家,她也曾努力过,但香菱到底是个苦命人,结局凄凉。这是作者给她安排的,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影视片,能安排香菱的戏,也不多,永远都是宝黛钗王熙凤唱主角。
现实社会里,我们也不见得能记得小时候的事情。有的孩子会记得两三岁的事情,有的可能五六岁才开始有记忆。我自己模糊记得一些童年事,但是真的不知道具体是哪年的事。
伤心人伤心事还是忘了好,不堪回首的前尘,就该“不记得。”香菱也不可能随便就和外人诉心声吧,门子、周瑞家的、金钏儿,都不是可托之人。
“不记得”有时候就是保护色而已,潜台词是“我不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