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文化两不误,春光正好当不负
疫情,虽然暂时阻挡住了人们出行的身影,但却阻碍不住春天的脚步。随着春天的到来,天地间一片生机盎然,虽说我馆工作人员走进村社系列文化培训活动暂停,但摸排征询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等工作还在继续。
昨天前去大芦镇大芦村,了解当地纸马滚灯非遗项目,结果那位传承人临时去了珍珠沟(原白茨沟),我们一行又驱车赶往珍珠沟。大芦珍珠沟水库是1936年红军强度黄河伐木造船之地。
到了珍珠沟打听那位传承人,有位钓鱼者说:沿路向前走,约有3公里处,就能看见那里有建筑工程的地方。原来那里在打造,开发旅游的一项工程。我又问人多吗?钓鱼者说,还是比较多的。我们领导决定不去了,保持距离...
白茨沟是1936年10月,李先念率领三十军在靖远大芦子,突击造船,伐木林。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大芦镇白茨沟这片水库环境优美,在80年前这里是成片的柳树林,也为当年红军造船提供了充足的木材,当地的老百姓也是积极地参与到伐木造船的过程中,共同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当时大芦子一带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三十军伐木造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而当地老百姓的热心帮助,更是让三十军如虎添翼,军民同心伐木造船事宜紧张有序开展起来。
伐好了木料,大芦子的老百姓又协助红军把木料锯成造船用的木板,冒着风险、无偿地用马车送到了张家崖湾。大家还纷纷提供造船用的桐油、铁钉、土腊这些材料,很快一个“造船厂”就在张家崖湾旁的树林里秘密开工了。
红军把伐好的木头运送到张家崖湾,在这个地方造船,大概十天时间,造了十余条木船。为什么选择在张家崖湾这个地方,因为当时蒋介石的部队已经派飞机轰炸红军,这个地方相对隐蔽,而且便于木船造成以后,在这个地方演练一下。张家崖湾距离虎豹口直线距离很短,他们穿过杏树沟,从这个沟里面把船抬到了虎豹口,然后在虎豹口实施的渡河。
不到十天时间,红军就造好了16条船,加上被群众隐藏起来的船只,共有可容纳百人的大船7条,容纳20余人的小船15条。战士们趁着夜色进行试渡演练,并侦察渡口情况,为强渡黄河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如今珍珠沟(白茨沟)是一个环境很美的地方,两面大山,中间是水源,水清草绿,鸳鸯戏水,黑色的水鸭捕鱼,有蛙鸣等,是个休闲垂钓的好地方...
我们一行又驱车去小芦村委会,查看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库等工作。
下乡期间,保持对疫情的警惕性不降低、防控要求不降低,在坚决打好疫情防控保卫战的同时,统筹抓好文化链复工工作,坚决做到“防疫文化两不误,春光正好当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