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时间,记录了吗?
对“自律”、“时间”以及“管理”这些词感兴趣的小伙伴相信对柳比歇夫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而我也是知道翻开《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才真正认识这位大神。
坦白说,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跟大家分享时间记录那些事儿。因为此前我已经下载、删除“记录时间”的App们N个回合了。以至于闺蜜作为时间记录的重度使用者,也不再劝说我,只是悠悠地说:“可能还没到时候。”
偶尔,我也琢磨:怎么就坚持不下来呢?没事儿瞎琢磨琢磨也真的行,某天我就突然想明白了,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不是忘了【开始】,就是忘了【结束】
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常常在【开始】后,又不知道跑哪儿去了。等我想起来时,已经“2000 years later...”
比方说,我本来要学习,但做着做着突然觉得渴了,就去喝水。正好路过电视机,在播综艺!于是就不自觉地坐了下来……
由此衍生出第二个原因:
二、过度“娱乐”和“休息”带来的“羞耻感”
本想着喝完水就继续学习。结果,当我意识到要补上这些记录时,感觉“好羞耻!”——我居然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娱乐,而不是学习!
光这两点已击垮我的心理防线,那么接下来这一点就是从行动上将我直接ko 。
三、标签的设置不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总要想“接下来干嘛?”
因为是参考别人的,所以很多细节总是需要自行补充和调整。也就意味着几乎每次都要想:接下来我该干嘛?我该为这件事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想着想着就干脆不想、不做了。
所幸,通过复盘每次“崩盘”的心路历程,让我看到了“还能治”的希望。于是,再次下载。我也不再给自己“施压”:“没关系,哪怕是在刷小视频、玩游戏、看电视等等,都没关系!我尊重我所有时间的付出。”
在第一周的磨合中,我调整了“标签”。这次是按照自己的习惯设置的。由于前段时间工作强度太大,完完全全占据了本该休息的时间,于是我这一周都在“报复性休息”。一周的休息总算让我缓过来。说到这,我要感谢谷爱凌——反复强调睡眠的重要性。
虽说我就算跟她睡得一样多,也未见得能成为奥运冠军。但对我来说,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比拿冠军更重要!也多亏了时间记录,我才意识到自己每天“休息”+“娱乐”的小时数已突破14!
此时,内心响起一个声音:差不多行了……不然,又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为了避免矫枉过正,我开始控制。也为了更好地发挥App的性能,我开通了“季度会员”。其实直接开通“终身会员”的性价比绝对更高,但我想看看自己是否真得能把工具用好,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状态。
因为,容易得到的未必会珍惜。反之,如果予之时效性,也许能将之发挥到极致。
不少时间管理大师也提到过deadline的妙用。有些人就是喜欢拖到最后一刻才行动,因为这个时候灵感最饱满,状态最佳。就好比学生时代,身边总有善于“临时抱佛脚”的考霸。你让他把学习任务平均到学期的每一天,他可能消化不来。但他就是能在考前复习个通宵,然后考第一。
不过,人和人不一样,一个人可以不代表全人类都行。比方说我就属于“笨鸟先飞”型。
何为笨鸟先飞?就是我不仅要把这个学习任务平均到每一天,我还得提前预习。因为,同步的话我不一定跟得上。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了解自己。而时间记录恰好能够帮你客观记录。
再来说说收敛后的第二周的收获。开通会员后,我还将每天固定要做的事情设为“目标”。
这个“设置”最妙的地方有两个:“定时器”和“小目标”。
比方说【娱乐】。我设置每天累计不超1小时,每次不超过5分钟。全靠这,娱乐时间从之前的4个小时大幅降至1小时。
此外,我会在每天结束工作之后,手动记录时间的使用情况(虽说APP本身也自带统计功能)。然后比对前一天的情况,我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并给自己提出合理化建议。
“明天会更好!”
虽然现在只是坚持了三周,但是已经感觉收获满满。
1、不再强求早起,而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规划日程,早点睡!因为只有早睡才能早起。
2、【开始】即行动。设置了自己的“标签”后,缩短了思考的犹豫不决,并且提升了行动力的果断。
3、一天的美好不在于给自己安排了多少事情,而是在于把安排的事情全都完成好。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