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其顿兵团遇上大秦锐士时到底鹿死谁手,本文给你终极答案!
一
公元前356年注定是人类历史上很伟大的一年。在这一年,西方的马其顿帝国诞生了一名男婴,他叫亚历山大。同时在这一年,东方的大秦帝国也诞生了一名男婴,他叫嬴驷。
亚历山大在20岁时就继承了马其顿帝国的王位,在其父亲腓力二世文治武功的雄厚基础之上开启了征服世界的步伐。他犹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阿喀琉斯降临人间,他以其天生的雄才大略,先统一希腊全境,然后横扫中东地区,进而占领埃及全境,接着荡平波斯帝国,大军所到之处百战百胜,摧枯拉朽,最后兵锋直达印度河流域,让印度屈膝臣服。当时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全境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三大世界文明古国。
嬴驷在19岁时就继承了大秦帝国的君主之位,他是秦国第一位王,谥号“秦惠文王”。他继位时大秦帝国已经成功完成了商鞅变法,父亲秦孝公留给他的是一个已经冉冉崛起的新兴帝国。嬴驷站在父亲秦孝公的肩膀上东出函谷关大破魏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还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保证继续东进的前沿基地。接着以一国之力摧毁了东方五国的合纵进攻,斩首联军八万之众。进而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灭掉蜀国后坐拥巴蜀天府粮仓。再接着北伐义渠,取义渠二十五城,义渠称臣。最后在丹阳大破老牌帝国楚国,占得楚国汉中之地,从此秦国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大秦帝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秦帝国后世君王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军虎狼之师的称谓也正是在秦惠文王时期形成。
虽然这两位帝王同一年出生,差不多一样大的岁数继位,各自在东西方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但是生平从未谋过面,更未交过手。这应该是那个时代人民的幸福,因为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更何况这是当时两位最强帝王和最强帝国之间的碰撞。但这又是当今军事迷和历史迷最遗憾的事情,因为谁也说不清当时到底是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的马其顿兵团更强,还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大秦锐士更胜一筹。继而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战文章层次不穷,有人通过马其顿方阵和秦军方阵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也有人通过双方的骑兵和兵器进行比较分析;还有人通过军队人数和战场地理位置进行比较分析;更有人通过两个帝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来进行比较分析。但不管怎么分析,永远都是一种假设,永远都处于你说服不了我,我说服不了你的状态。如果让我分析,我还认为秦惠文王只要派一个张仪就可以了,以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直接把亚历山大大帝说跪。
今天我不拉偏架,也不试图说服任何人,我只想提出一种新的比较分析模型,谈谈个人观点而已。我的分析模型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第三方中介维度,是关于地理方面。亚历山大如果要征服秦帝国,就必须要打通河西走廊。要打通河西走廊,马其顿兵团首先要征服类似大月氏等西域诸国。如果我们能了解西方对西域国家的战绩和东方对西域国家的战绩,那么就能大概推导出双方的强弱差距。当有一个第三方的介质作为联结点时,比较分析才能算是有了落地支撑。第二个维度是界定时间,找出一个时间段。我们固然知道东西方国家与第三方中介国家交手的时间不可能完全同步,例如我们不能以唐朝对大食的战绩来论证秦惠文王对阵亚历山大大帝的输赢,但是我们可以把时间跨度界定在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时期内。比如秦汉时期的中国人显然是一类人,因为他们和魏晋时期的中国人有显著的各方面差异。魏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国人有差异;南北朝时期的国人和隋唐时期的国人有差异;隋唐时期的国人和两宋时期的国人那就完全不是一路人;两宋时期的国人和元明清时期的国人更不是一条道上的;当然,民国时期的中国和国人又是全新的面貌。所以我们把时间维度锁定在先秦至秦汉时期,再结合第三方中介维度,我们就能大致知道到底是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兵团更强,还是秦惠文王的大秦锐士更胜出一筹。
二
我们首先拿印度来作为一个介质。亚历山大虽然打败了印度,让印度对其臣服,但是无力彻底征服印度和占领印度。因为在与印度打完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后,马其顿兵团内部爆发了厌战情绪。这当中固然有长期作战的疲劳情绪积累,也会有对印度气候的不适应,但肯定更意味着这场会战打得比以往都辛苦,让马其顿兵团缺乏彻底征服印度的信心。再说东方,匈奴的冒顿单于打跑了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但是接着又被乌孙痛击,又再次被迫继续南迁。最后被迫两次南迁的大月氏国消灭了大夏国,统治了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大月氏部族也一分为五,迁往东部山区,设五部翕侯统治,其中一部叫贵霜。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贵霜帝国从成立一开始就不断对印度作战,入侵印度,最后在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时完全占据了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的广大地区,俨然已经是印度大地上的霸主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凡五部翕候。后百余岁,贵霜翕候丘就却攻灭四翕候,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而就在贵霜帝国蓬勃发展的时候,他遭遇了大汉帝国。公元90年夏,觉得自己已经混得很不错的贵霜国王向汉朝求公主婚配,但被班超拒绝。因此贵霜帝国派兵七万,越过帕米尔高原,进攻汉朝西域诸属国。汉朝西域都护班超集合西域各属国兵马对贵霜进行了痛击,痛击的结果就是史载“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捋一下:亚历山大大帝灭不了印度(天竺),而印度(天竺)却被贵霜(大月氏)占领,但是贵霜(大月氏)又打不赢乌孙和匈奴,而乌孙和匈奴又最终敌不过大汉帝国,但是秦皇汉武是同样等量级的帝国且相距时间不长,国家的秉性最为相似,因而可以做一个粗犷的结论,那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兵团应该略逊于秦惠文王的大秦锐士。
三
如果以上的分析还不够有力,我们再拿一个帝国做介质,那就是安息帝国。安息帝国与大汉帝国、罗马帝国、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我们很有幸能看到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在公元前53年爆发了卡莱战役。这场战役安息大军几乎全歼罗马军团,罗马军团的鹰旗也被安息军队夺走。此役成为了罗马帝国历史上最羞辱的战役之一。同时,这次战役也被视为东西方军事力量的第一次对抗。但是像安息帝国这样的强国在大汉帝国的眼中是个什么形象呢?《史记·大宛列传》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在大汉帝国的眼中,安息帝国这点军事力量尚且不如大月氏(贵霜帝国)。汉武帝时期的汉朝人是在夜郎自大吗?显然不是,大汉帝国早就派人去安息帝国访问交流过,安息帝国在迎接时还向汉使展示了自己的骑兵方队。《汉书·西域传》记载:“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这段记载说明安息帝国这两万骑兵方队的列队欢迎并未震慑住汉朝的使者,而且在汉朝使者眼中这点骑兵力量简直是“兵弱”,感觉还没上次出使的大月氏强,更不用说大汉帝国比了。
我们照样回头重新捋一下:罗马帝国虽不是马其顿帝国的延续,但包含了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基因。大汉帝国也不是秦惠文王时期的诸侯国,但是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民族文化、国民秉性等都变化不大。因此个人认为可以做粗犷式的反推比较。这样一比较就是古罗马帝国(马其顿文化基因)打不赢安息帝国,而安息帝国在大汉帝国(有秦的基因)的眼中,就是一个军事弱国。因此可以再次佐证上述观点,即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兵团应该略逊于秦惠文王的大秦锐士。
我的这种比较模型肯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我想尽力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把时间限定在秦汉时期以内,以中西方军事文明在第三方国家的碰撞中找出一些端倪,以供大家思考。最后以今天比较模型的失败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名言结束本文: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走到他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