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欢喜像秋风扫落叶,一阵过去了,就真的过去了
第一次有了喜欢的感觉,是电视剧的男主有了现实版。
小时候的圈子很小,全村的孩子白天一起上学,放学后一起玩耍。四年级之前,我一直是个“疯女孩”——举班公认的“运动健儿”,跳皮筋,打翻叉,玩弹珠,爬树,下河……
很快乐的一段时光,直到升到四年级,转到镇上的小学。
第一场考试,莫名其妙成了班级第一。前三年的快乐,很大一部分源于我没有什么竞争意识,成绩常年浮游在及格线,我自己很满意,却屡次挨妈妈的训斥。
考了第一后,班主任随意地对前课代表说,”以后让×××收作业。“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味道,说实话,有些尴尬,直接取代别人的位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那时,班级只设置三个官——班长,语文课代表(管语文、英语、思品),数学课代表(数学和科学),加上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因此在潜意识中,语文课代表的官位是最大的。
或许,从那一刻开窍了,收起了玩玩打打的性格,下课十分钟也不去跳皮筋,吃完饭就回座位学习,完成老师的任务就看作文书,故事书。
我们全村的小孩子都来了新学校,包括他。
放学回家,从车里下来的时候,家里的大黄就会开心地跑来,他开心地欢呼”××,你家的大黄又来接你了。“
年少的喜欢是从注意到一个人开始,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
我和好朋友是前二,他在前五,成绩好,但是性子顽劣。被英语老师叫上去默写单词的时候,我站在左边,他在右边,我都写出来了,他写了,却都错了。
英语老师对他说:“半瓢荡。”(一种调侃的话,就是没多大本事,还狂得很)
或许,正是这种放浪不羁的性格对我产生了吸引力。我开始注意这个男生,尽管我们经常见面,但是很少交流。
小时候的努力是现在都无法比拟的,早上五点起来,大冬天在教室门口背书,老师常常把“考上大学”挂在嘴边,潜移默化中,“走出乡村”成了我们的愿望,当时我把“清华”写在本子上。直到从市转来的同桌说,清华的校门不是这样的,我爸妈带我去过。
我发誓,一定要去看看。
生活中只有学习,其实很枯燥,所有的快乐都与成绩挂钩,因此在情感方面一片空白,也很少笑。但是他却像个开心果,每天和朋友勾肩搭背,去超市,去打球,被老师训斥,但还是深受老师喜欢。
四年级参加全国英语竞赛,拿了三等奖。他羡慕地过来,看我的证书。说,明年也要参加。五年级,我拿了二等奖。他特别开心,因为他比我高,是一等奖。意外的是,是随州市一等奖。我在心里笑开了花,不过脸上依然纹丝不动。他自我安慰道,管他随州市还是全国,总归是一等奖。
他的心态,他的性格,他的外貌,逐渐地成了我脑袋放空时的影像。
小升初,我们默契地分到了四班。我还是英语课代表,他还是放浪不羁的性格。身边的朋友多了很多,他也是。由于村里包车,还是一起上下学。我不记得这一年发生在我们之间的故事,准确地说,年少的那点喜欢消失了。
初二分班,我们又巧合地分到了二班。有一天和朋友聊天,说到和谁同班了两年,我就想起了他,不知不觉,从学前班到初二,我们一直没有分开。
九年,准确地,十年,之后初三分班还在一起。
初二,我又“野”了,宽松的校服换成了紧身裤,刘海用蝴蝶夹子,学着电视剧的造型装扮,开始在着装上上心。课间在讲台上打乒乓球,午休在教室后面跳皮筋,整个人又活泼起来。当走廊上被一群男生注视的时候,当跳皮筋被围观的时候,小小的虚荣心在作祟。为此,也付出了代价,成绩跌出了年级前十。
被班主任警示,被初一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劝解,被数学老师拿着“130”的卷子训斥为什么第一道题(相反数)都错了,和村里辍学的女孩一起玩耍,被妈妈拉回家“不想读就别读了”……
我不明白,我只是表现了小孩子该有的样子,为什么一定要考第一。我内心的追求和善良依然存在,只是我现在想换种状态。
某天,班上的一个男生当着我的面撕开了一只蝴蝶,那一瞬间,脑袋崩溃,说不出话,我伤心地在座位上流眼泪。被他看到了,“别在意,那个人就是个疯子。”
没想到他还有这么细腻的一面。
还有一次课间,我沉浸在数学题中,就快要摸到答案了,感觉有人在喊我,我心想:等我做出来再回应。他又来了,”×××,英语老师叫你。“气得我一嘴”滚远些去。“话音刚落,果真是英语老师站在讲台上,让我发作业。我的思路也被打乱了。
好像也没有啥交集,总感觉他有些不一样。
某天放假回家,发小对我说:”×××喜欢你。“我有些惊喜,”你怎么知道?“”他自己说的。”
如果不算小时候的过家家,这应该是第二次被人表白。
”如果没有对我说,那就不算。“我回应道。
”你喜欢他吗?“
那个时候的对话好直接,”不知道,什么是喜欢?”
就这样,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出现在彼此的朋友圈。年少的喜欢就像秋风扫落叶,一阵过去了,就真的过去了。
美好就在于没有后来,所以十年后的今天,我在图书馆敲下这两千字——致敬我那懵懂执拗的青春,和青春时代出现的那个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