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青年花间词|浅析宫体诗与花间词的人性关照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渺星空中,宫体诗与花间词仿若两颗熠熠生辉却又风格迥异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当我们深入探究其内核,尤其是在人性关照这一深邃的维度上,它们展现出了鲜明而显著的差别。
宫体诗主要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宫廷,其创作者多为宫廷贵族与文人雅士。在人性关照方面,宫体诗的表现相对薄弱且流于表面。它往往将笔触聚焦于女性的外在容貌、婀娜身姿以及华美服饰,热衷于描绘宫廷中的奢靡生活与充满艳情的场景。例如,诗中频繁出现的“蛾眉”“朱唇”“纤腰”等词汇,仅仅是对女性身体特征的刻板勾勒,却未能深入挖掘这些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需求,也未能赋予她们鲜活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情感。这种描绘更多时候似乎只是为了迎合宫廷贵族们的消遣娱乐,从而沦为空洞浮华的文字堆砌。
从宫体诗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源可追溯至晋代和刘宋时期。那时,晋代诗歌中已出现少量涉及艳情的内容,虽未形成规模体系,却为宫体诗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可被视为早期的文学萌芽。晋宋乐府中的不少作品,也蕴含着男女之间的绵绵情意等元素,为宫体诗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养分。
到了南朝齐至梁武帝时期,诗歌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玄言诗逐渐被清新秀丽的山水诗取代,拟乐府被文人创作的新乐府所替代。这一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歌舞升平,民间新声杂曲广泛传播。上层社会深受影响,从帝王到文人,纷纷热衷于拟作民歌曲调。在文学审美方面,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逐渐拓展至对物品的细致刻画,这一转变为宫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梁简文帝萧纲时期,宫体诗走向成熟。萧纲与其身边的文人如徐摛、庾肩吾、徐陵等,不遗余力地进行创作。萧纲的《咏内人昼眠》中“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以及《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里“美人称绝世,丽色譬花丛。虽居李城北,住在宋家东,教歌公主第,学舞汉成宫。多游淇水上,好在凤栖中。履高疑上砌,裾开持畏风。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垂丝绕帷幔,落日度房栊。妆窗隔柳色,井水照桃红。非怜浦江佩,差使空闺空”,这些诗作的内容主要围绕女性的风姿、宫廷的奢华生活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其风格华丽绮靡,在辞藻的雕琢、形式的讲究以及声律的和谐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徐陵所编辑的《玉台新咏》收录了大量宫体诗,成为宫体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宫体诗创作的巅峰时刻。
进入南朝陈后主时期,宫体诗的风格得以延续,陈后主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但在创作的成就和创新程度上,已不如梁代那般辉煌。直至隋朝,宫体诗的创作仍有一定延续。宫体诗在后世文学的发展中,在题材的选择、风格的塑造、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宫体诗在人性关照上的不足,使其难以深刻触动读者的心灵,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的华丽与虚荣之中。
相较而言,花间词在人性关照方面迈出了更为积极的步伐。它诞生于晚唐五代那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时代的风云变幻促使文人的心态发生了深刻转变。花间词在描绘女性时,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其外貌的赞美,而是开始小心翼翼地探寻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细腻地刻画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巧妙地烘托出她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展现了女性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心境。
一些优秀的花间词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女性的相思之苦、幽怨之情,以及在爱情中的热切渴望与无奈失落。但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花间词中的人性关照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受其产生的特定环境和受众群体的影响,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视为男性目光中的观赏对象,其情感的表达也大多围绕着与男性的关系而展开。
如今,在现代福建青年的花间词创作中,对于人性的关照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元且深刻的特点。
易可情的词作常常体现出对离情别绪、时光流转的感慨。在《人月圆·中秋寄远》里,“雨阴连日秋云黯,望月几时圆?瞿塘水险,南峦雾重,阻断蓬山。秋宵冷寂,寒虫声噤,切莫凭栏。几杯淡酒,催人睡意,好梦婵娟”,借中秋望月不得,抒发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展现出人性在分离时的孤独与渴望团圆的深切情感。那被阴雨和山水阻隔的相思之情,凸显了人性在面对距离和阻碍时的无奈与坚守。《木兰花》中“圆也难逢况又缺”,则反映了对世事难以圆满的无奈接受,是对人性中渴望完美却又不得不面对缺憾的真实写照,透露出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
朱家奇的词作多描绘相思之苦与情感的纠结。《临江仙·锦字信难书》中“娇软丝丝无力,金风吹送珍珠。秋空忽见雁鸿孤。雁随心去远,锦字信难书。哆侈难成诗意,闲愁似有还无。几回梦醒泪湿襦。如今不再梦,真个是伊途”,“锦字信难书”表达了思念而不得倾诉的痛苦,体现出人性在爱情中的患得患失和对情感交流的强烈渴望。那种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情感挣扎,生动地展现了人性在爱情面前的脆弱与迷茫。《念奴娇·和稼轩〈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作》里“万叠云山天隅阻,悲恸离怀谁诉?风乍起、踟躇廊庑。败叶飘飞秋萧索,忆那时酬答吟诗苦。最不忘,锦城旅”,深刻展现了人性在相思之苦中的挣扎与试图突破困境的努力,面对重重阻隔和萧瑟秋景,内心的悲苦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人性在困境中对情感归宿的执着追寻。
牛雪瑶的《梧叶儿·红烛》中,“同生错,异化多,无是道蹉跎。连前生还愿,融川画孟蓑,入地荡游歌,诉不尽,红烛泪磨”,通过对红烛泪磨的描写,暗示了人性在面对无常命运时的悲伤和无奈。红烛的泪仿佛是人生苦泪的象征,体现了人性在无常世事面前的无力感。《武陵春·夜行》里“黑云欲吹明日雪,夜行花酒陌。空留一身功在手,如悉裹寂寞。忽遇旧人举肩行,叙与红日落。寒风掠颊谈笑间,何处却似行错”,反映出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人性对内心孤独和精神空虚的感知。夜行中的寂寞与偶遇旧人的短暂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性在追求外在成功时内心的荒芜与对真情的渴望。
刘杰文的《画堂春·曲水流殇》中,“一弯春水向东流,怎的就暗波愁。江中小雨洒轻舟,散在心头”,以景衬情,“散在心头”的愁绪,体现了人性在面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时的惆怅与迷茫。那向东流去的春水和洒落轻舟的小雨,仿佛都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捉摸,引发了人性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往的追忆。《相见欢·无题》里“螗蜩鸣坠新红,月烟泷、春去秋迎一季太匆匆。 落花几、添妆许,醉迷蒙。偶有青蝉三句笑春虫”,描绘了人性在美好易逝面前的沉醉与感慨。新红坠落、春去秋来的匆匆,以及对落花的怜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都展现了人性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惋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罗仕忠的《凤头钗·寒夜感怀》,“残霞尽,寒虫隐。倚窗衫薄悲风迅”,营造出凄凉氛围,透露出人性在困境中的悲苦与自怜。寒夜中的残霞、隐去的寒虫以及单薄衣衫下的身躯,都烘托出一种孤独无助的情境,反映了人性在逆境中的脆弱和对温暖的渴望。《海棠春·重游虹山湖》中“天迷雾重烟环柳,雕阑处、朔风经久。爬客几回来?钓者何时候?苦登山阁销人瘦。忆思乱、安能忍受。恋起小楼中,恨落长桥后”,则展现了人性在回忆与现实交织中的复杂情感。重游故地时的迷雾、朔风和消瘦的身影,以及对过去的眷恋和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人性在时光流转中的纠结和无奈。
康晓龙的《沁园春·相思》中,“玉骨冰肌,姑射仙姿,风格天人。见凌波微步,蕊宫妆点,罗浮绝艳,态度精神。洛浦初逢,湘皋解佩,绰约还宜月下亲。盈盈倩,半面匀双脸,一笑含颦。自怜多病翻新。恨无限、柔情相对陈。奈宝刀难剪,绿云易散,琼枝空寄,红泪频频”,对美人的描绘以及相思之情的抒发,体现了人性在爱情中的执着与痛苦。那倾国倾城的美人形象和无尽的相思之苦,反映了人性在爱情面前的痴迷和为情所困的煎熬。
张书杰的《行香子·贺画家韩秀强太行暖雪钢笔画迎春展》,“淡润精神,爱注山村。黑白间错落情温。层峦叠嶂,树荡风云。看炊烟袅,舍间朴,世间淳”,在对画作的赞美中,蕴含着对世间美好与淳朴的向往,反映了人性对真善美的追求。那宁静的山村、袅袅的炊烟和淳朴的人情,都展现了人性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以及对简单幸福生活的渴望。《如梦令·丁香》里“古韵小桥溪漾,黛瓦白墙石巷。油纸伞轻摇,谁又忘情惆怅。流淌,流淌。雨打绿蕉心上”,则传递出人性在特定情境下的忧愁与思绪。古桥、溪流、石巷和雨中的芭蕉,营造出一种诗意而忧愁的氛围,体现了人性在优美环境中自然流露的细腻情感。
萧傅锋的《卜算子·问梅(四)》和《卜算子·绣梅》,借梅抒情,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审视。《卜算子·问梅(四)》中“有蕊须怜珍,无取殊香冷。休道红尘人情淡,同植清高境”,体现了人性对精神境界的向往和探索。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渴望保持一份清高和纯洁,反映了人性对美好品质的坚守和对精神升华的追求。
黄国孙的《眼儿媚·蔷薇(依龙谱)》,“谁在枝头舞东风,泪滴湿帘栊。相思不见,书笺难诉,何曰相逢”,尽显相思之苦和对重逢的期盼,反映出人性在爱情面前的渴望与焦虑。那枝头舞动的蔷薇和湿润的帘栊,仿佛都在诉说着相思的煎熬和对重逢的急切期待。
窦林华的《画堂春.玫瑰(秦观体)》和《画堂春.彼岸花(秦观体)》,通过对玫瑰和彼岸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浪漫想象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画堂春.玫瑰(秦观体)》里“尽言真爱在天边,便骑白马挥鞭。夜莺啼叫正鲜妍,看是谁缘”,揭示了人性在情感世界中的复杂多样。玫瑰的娇艳和爱情的遥远,以及对缘分的期待和迷茫,都展现了人性在爱情中的憧憬与困惑。
综上所述,宫体诗在人性关照方面显得较为肤浅和单一,主要关注外在表象,缺乏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花间词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女性内心,但仍受时代局限,未能完全摆脱男性视角的束缚。而现代福建青年的花间词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社会的多元元素和个体独特的思考与体验,以更加丰富多样的主题和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深入关照了当代青年在爱情、孤独、时光、命运、理想追求、自我认同等诸多方面的人性状态。他们通过词作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既有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也有在现实困境中的挣扎与迷茫;既有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也有对成长与变化的思考。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花间词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中人性关照的多彩画卷。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反思,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在人性探索道路上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从宫体诗的表面浮华到花间词的初步内省,再到现代福建青年花间词的多元深入,我们见证了文学对人性理解的逐步深化和拓展。这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学与社会、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与启示。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精神,以更加丰富、真实和深刻的方式展现人类的内心世界,推动文学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福建青年诗词花间词研习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