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主席团东写西读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

古代的大将军到底有多大?

2019-05-02  本文已影响130人  山色归读

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某些朝代是最高军事统帅),其实际职权各个时期变化很大。

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争时期军事统帅的作用特别突出,于是战国时期首先出现了大将军名号,为将军类的最高官。战国以后到汉朝之前以“上将军”的名义取代“大将军”,如秦将白起、楚汉起义军的宋义都曾任上将军,项羽干掉畏战的宋义后也当过一段上将军。这段时间的上将军实际就是大将军,因为元帅、大都督等职位还没出现,上将军也就是全国的军事统帅。

到了汉朝,又重新恢复了大将军名号。西汉初年,刘邦在汉中拜战神韩信为大将军,总督军事。因此职衔位高权重,此后就不常设这个官,只有战时才临时任命;战争一结束,就向皇上交还虎符和兵马,实际上是解职。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由于经常要对匈奴用兵,且皇帝本人雄才大略、足够自信,他才封国舅卫青为常设的大将军。

汉朝时期大将军位高权重,特别在汉武帝时期,他为削弱相权、强化君权,往往让大将军等兼任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宫廷重要决策,逐步和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所谓“中朝”(又称“内朝”),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之内就先自作出了决策,再交由“外朝”的丞相来执行,某种程度上甚至凌驾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之上。

这样,汉朝的大将军战时领兵征战,和平时期就以中朝官员的领袖的身份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官,再加上大将军往往还有大司马这个荣誉加官职务,所以其实际权力往往在“司徒(丞相)、司空、司马(太尉)”这三公之上。

正因为如此,东汉末年曹操曾任大将军,这个在名位在当时担任“太尉”(司马)的袁绍之上。袁绍相当不满:我们老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他曹阿瞒不过是太监的养子,我怎能屈居曹操之下?好在曹操很大气,是个求真务实、不慕虚名的人,为平息不满他就将大将军名号让给了袁绍。

汉朝几个著名的大将军有汉武帝小舅子卫青、霍去病的异母弟——名臣霍光、后来篡汉自立新朝的王莽的叔叔王凤等人。到了东汉,其执政基础主要是豪强地主和外戚,由于当时掌权的外戚大将军窦宪是汉和帝的舅舅,烜赫一时,朝野震动,一些善于见机行事的大臣于是拍马屁联合奏请正式将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一改西汉时大将军只是实际权力和影响力在“三公”之上的状况,这个时期达到了大将军的顶级位置。

到了三国后期,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任大将军,其时他叔父司马孚是太尉。反正当时的曹魏是他们司马氏一手遮天,司马师为表示尊重长辈,就改朝廷管制,让大将军处在太尉(大司马)之下,于是大将军又回到“三公”之下。

从这以后,大将军开始走下坡路了,三国后期大将军已经基本上不算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了。除了西蜀只有姜维一个大将军之外,东吴同时并设多个大将军,凡是资深的将军前面都冠以“大”字,称为“XX大将军”,如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朱然就曾当过东吴的大将军,而且大将军之上还有“上大将军”;曹魏这边也差不多,资深的夏侯惇、郭淮都当过大将军。

到了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由于大将军封得过多过滥,身价急转直下。在大将军的名号上有增加了柱国大将军,侯景甚至自称“宇宙大将军,比如北周、西魏都有大名鼎鼎的“八柱国”将军,普通大将军的封号就成了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了!

大将军此后再也没翻身机会,到了隋朝,它只是皇帝禁卫军的头儿;在唐朝依然是禁卫军官的称呼,但已经是次等头目了,禁卫军头目依次是上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成为阉人太监都可以担任的普通执事官;到了宋元,大将军成了无职事或寄禄的武职散官,跟早期发号施令、一呼百应的军事统帅相差万里了。

到了明朝,大将军又吃香了,朱元璋手下的核心将领如,徐达、冯胜、蓝玉等都担任过大将军,但算不得顶级军职,其上还有元帅。直到清朝,大将军才算满血复活,在清朝往往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在大将军前面再加称号,以示威武。如清朝早期肃亲王豪格曾任靖远大将军,《雍正皇帝》里康熙帝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允禵、雍正的宠臣年羹尧都担任过抚远大将军进兵讨伐准格尔部。不过也由于位高权重,都是临时统兵作战,战后即卸甲交兵,缴还军权。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本人是Fountain&简书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简书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简书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