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曾同学会

【16/6茶余偶然】老曾的“假笨拙”与“真聪明”

2019-06-16  本文已影响4人  矫志华

老曾的诸多朋友对他的评价是“笨”、“才短”、“儒缓”。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倾刻立办者,余或浓吟数时不能了”。总之大家都认为曾国藩笨,包括他自己。

他信仰的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之所以“尚拙”,因为他通过“拙”获得了很多“聪明人”没有感悟到的知识。他发现拙给他的读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聪明人往往因为聪明而去取巧,不愿下“困勉之功”。第六次落榜之后,他在拙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总结了自己文章的毛病,进而快速改正,才有了后来大考的每考必升官的道路。

通过曾国藩做事的方式,我认为老曾是非常聪明的。他的笨是用那个时代的评判标准划分的。在那个时代,甚至在我们小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其实都是记忆力的好坏。用今天对于聪明的标准来看,曾国藩通过学习、积累。提升了认知的深度,不断归纳总结,进而推动了自己行为模式的改变。其实他已经走到了今天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

这不是一个笨人所能做到的,他的聪明主要体现在他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他遇到事先静心思考,然后从正反两面去分析。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关注于细节,分析事物不留死角。从全方位的精密分析中,再找出要害和关键解。解决完还要再做总结,列出经验教训,供下次参考。他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全局性的系统思考能力,才是成就他一生的关键。

我从小就算记忆力比较好的人,上学时那些篇幅不太长的古文朗读两遍基本上就能背下来,那时为此很是沾沾自喜。现在发现,这点小聪明真是毫无用处。失去了系统思考能力、格局、逻辑分析能力的依托。这点小聪明用在勤奋上叫低效勤奋,用在投机取巧上,那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了。

所以我认为老曾是披着“笨拙”外衣的真聪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透过他的假笨拙,学习他的真聪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