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九章刑辩每天写1000字

爱因斯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035

2019-02-07  本文已影响54人  九章刑辩邹玉杰
爱因斯坦和米列娃

最近在听樊登讲的《爱因斯坦传》时,听到一件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关于爱因斯坦的。

1903年,爱因斯坦24岁时,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儿子。

但是,爱因斯坦仍然对于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妹加堂妹念念不忘,最终导致他们的婚姻无法挽回。

爱因斯坦提出离婚,但却没有能力支付赡养费用,妻子米列娃当然也就不同意离婚。

不过天才的爱因斯坦想到了一个天才的解决方案,他对米列娃说:

“我发表了几篇论文,他们一定可以让我获得诺贝尔奖,你如果同意离婚,到时候,奖金都给你……”

米列娃考虑了一下,竟然同意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天才方案。

1919年,爱因斯坦正式离婚,同年爱因斯坦与他的表妹艾尔莎结婚。

事实上,两个人的母亲是亲姐妹,两个人的父亲是堂兄弟,因此,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不但是他的表妹,也是他的堂妹。

爱因斯坦和表妹艾尔莎

三年后的1922年,爱因斯坦43岁,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也兑现了离婚时的诺言,把诺贝尔奖的奖金支付给了米列娃,但是不是全部就搞不清楚了。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自信的说,自己必定能拿奥运会冠军。

但从未有人自信到,认为自己必定能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估计是地球上最难获得的奖项了。

爱因斯坦的自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难得的是,另外一个人竟然真的就相信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大概可以解释一下他自信的来源: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由此我想到了管理大师格鲁夫的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爱因斯坦对于自己获奖的自信,就是一种偏执狂状态,恰恰是这种接近于走火入魔的状态,让他有别于一般人,让他的成就也远远高于一般的凡夫俗子。

如果缺乏这种类似魔杖的偏执状态,想来爱因斯坦就不可能有这种前无古人的自信,当然也不可能做出这种前无古人的成就。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也会出现。

比如,我们在刑事辩护工作中,如果根据卷宗证据显示当事人是无辜的,作为辩护律师,也坚信当事人是无辜的,此时律师如果陷入一种偏执的状态,对于案件的结果有一种超出常人的自信,那么他表现出来的状态,就会完全有别于对案件没有信心的律师。

而这种超常的自信,也足以让办案的法官相信当事人确有可能是无辜的。就像爱因斯坦的前妻相信他确有可能获得诺奖一样。

这大概就是心理学里面的“场”的作用,超强的自信营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场,在这种场的作用下,周围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相信你所相信的事情。

而如果辩护律师本人都不相信自己的当事人,对案件都没有足够的信心,那么作为最终裁判者的法官,也会对律师的说法做出不相信的判断,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还是套用格鲁夫的那句话——

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作者:邹玉杰律师 | 金亚太刑辩专业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