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干货】原来这才是“印象笔记”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些年我对它的
大概在3年前就开始使用印象笔记,当时只是想找个存放信息的地方,实现多个设备间的同步。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用印象笔记不仅可以记笔记,还可以规划生活,比如,制作电子衣橱,记录宝宝的人生蓝图,写365日记等等。
我对印象笔记越来越依赖,但随之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 笔记本数量日渐增长,查找效率低下,经常陷入“明明已经存进去了,可是怎么也找不到”的尴尬处境。
● 知识变现的时代,笔记熟练是增多了,脑子的知识并没有跟着增长,就像那句话所说:“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8月份开始学习写作,迫切需要搭建写作素材库,但是搜遍全网,找到的都是偏理论性质的资料,实操类的教程太少了,自己摸索着捣鼓了一个多月,效果并不理想。
● 标签功能一直没有充分利用。我给笔记打标签都是想到什么打什么,标签之间缺少内在逻辑和关联。虽然知道自己的做法存在问题,但找不到解决突破口。
直到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了欢喜老师的课程《用印象笔记,打造高效写作系统》,顿时觉得“众里寻他千百度”,于是果断报名。花钱买知识是最快的学习途径,正所谓“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跟着老师学习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收获颇多,不仅仅是学会了印象笔记的进阶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维也得到了提升。在当今这个“唯快不破”的时代,人们很难塌下心来,花费很长时间去认真研究和做一件事情,但是在欢喜老师身上我却看到了这种难得的“以慢为快”的精神,这正是我要学习和借鉴的。
李笑来在《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里曾经说到 “和时间做朋友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现在我们学习、成长都是做正确的事情,而老师课程里教给我们的,就是正确的方法。
有了这两者,就只剩下:坚持执行,不断总结和迭代,和时间做朋友,见证时间带来的神奇复利。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25553/861502f7db59159f.png)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复盘(干货太多,挑重点的来)
● 笔记本+标签组块+高级搜索——让信息清晰有序,信手拈来。
● 1000张知识卡片——“以慢为快”基础打牢,这才是成长的秘诀
● 晨夕日记+人生蓝图——打造属于自己的时光机
1.笔记本+标签组块+高级搜索——让信息清晰有序,信手拈来
有人说印象笔记不就是个云笔记工具吗?没错,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两三年下来用的也只是它的皮毛,好东西还没沾边呢!学完这套课程,我对印象笔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一个入门级选手,直接晋升到熟练专家的地步(哈哈,有点不谦虚了),很多认知被颠覆,也彻底的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一次新的编排。
给大家看看我之前的笔记本结构,再来个对比,是不是效果一目了然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25553/e78a3cf1efc26602.png)
关于印象笔记体系的搭建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笔记要“少分组,多搜索”。
人的大脑记忆深度有限,所以建立笔记本分组尽量不超过4*5层。我之前的笔记本分组很明显违背了这一原则,所以才导致了我查找资料越来越费事。人的大脑要用来思考而不是记忆,所以要尽可能的精简笔记本分组。
另外,在构建笔记本分组之前要确定自己的搭建逻辑,有人按照GTD流程分类,有人按照学习、生活、工作的分类,我则根据常用功能分成几大类,大类里再按照GTD处理流程建笔记本。
我用印象笔记笔记主要是整理工作、生活、阅读写作方面的资料,因此我做了上面的分类:
△人生理想:将和个人成长相关的内容都放到这里,包括晨夕日记,周复盘、月复盘,梦想清单,手账管理,还有家人和自己每年的精选照片、大事件记录等。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也让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清晰可见。每次翻看这些笔记,都觉得浑身充满动力,让自己沉浸在幸福之中。
△收集箱:资料收集的第一个阶段,将网络上看到的好文章,素材,先保存到这里,然后集中时间加工整理到素材库或者形成知识卡片。主要分成零碎收藏,微信收藏,拆文学习,学习课程笔记几个笔记本。
△写文码字|知识银行:这里面用来存储加工过后的知识。粗加工的放到“写作素材“里,细加工的放到“见感思行”里,好的范文,有框架结构的笔记放到“范例银行”里。
此外,自己在网上发表或者写的读书笔记等都存放到“原创文章”里,针对某个专题的写作放到“专题写作”里,为了以后更好的输出,比如写专栏、出课程、出书等。。
△工作空间:这个笔记本组是为了工作相关的内容创建的。主要分为“当前项目”“业务培训”“经验积累”“前台技术”几个笔记本。
△家庭生活:存放和生活相关的笔记或干货知识。“他山之石”是生活中总结搜集的干货经验。“个人资料”放生活中的资料,比如证件资料,家人联系方式等,“电子衣橱”是我将自己和孩子的衣服经过照相处理,以照片的形式收藏到印象笔记中,避免换季时盲目乱买。“生活归档”是生活领域其他材料的收集,主要用标签进行区分。
△归档材料:例如晨夕日记的归档、学习课程的归档等,属于笔记处理流程的最后一个流程。
网络达人L先生说:“信息绝不是放在那儿,等着需要时去查找,就可以了。信息的真正归宿,应该是让它流动起来。” 欢喜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课程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一观点。
印象笔记绝不是收藏箱,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用,只有主动去加工、内化知识,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挖掘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25553/40ec304159566f79.png)
2.用好标签的秘诀原来在这里
前面已经提到,我以前对标签的使用毫无体系,这次课程让我与“标签”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真是相见恨晚啊。
组块标签+特色小标签构建了完整的标签体系。
标签又是对笔记本的一个补充,笔记本和标签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
如果再搭配上标题这个维度,检索起信息来简直不要太爽。
我的标签逻辑是遵从“学习”“生活”“工作”“人生理想”来构建的,请参考上图:
这样建标签可以解决两个问题:批量调取信息和快速归置信息。当我们使用“聚焦搜索”时很快就能找到要查找的内容。
其次,这样建标签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可以随时增加新的内容分类。
特色小标签可以体现个人特色,将自己比较常用、关注的内容挑出来,更体现出我们的私人google系统的特色。
总的来说,笔记本组相当于一级分类,笔记本相当于二级分类,标签相当于三级分类,笔记的标题相当于四级分类。有了这套分类标准,信息就各有归位,清晰明了了。
3.掌握这几个基本搜索方法,你就是高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25553/8cfb1db7c8184655.png)
Ctrl+Q :聚焦搜索模式
Alt+F1:笔记本名称搜索
Alt+F2:标签搜索
F6:笔记内搜索
F10切换显示左侧面板+F11切换显示笔记列表
印象笔记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支持多种高效的搜索算法,但我们只要掌握上面几种基本的,查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其他好用的方法再慢慢发掘吧。
2.1000张知识卡片——“以慢为快”基础打牢,这才是成长的秘诀
欢喜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写作不是一种消耗,而是一种积累。”如果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思考的凝练,知识就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很难串联起来,且达到一定的深度。
毕业七八年我都没动过笔,今年才开始读书写作,半年的时间写了十几万字,大部分都是随想或读书笔记。当我真正开始写文章后,却发现每一篇文章都得从头写到尾,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蹦,写一篇文章得花上好几个小时。因为上班带娃,时间有限,尽管经常有想写的主题,但经常因为时间消耗太大而写不下去。
为什么有些人写作成文就很快呢?我打听学习后发现这些人高产高效的背后,是因为自己有着强大的素材库。
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写的很好,写的很快。都是经过了多年的积累,才有了如今的成绩。虽然“写作没有捷径”,但是通过积累可以制造另一种捷径。
在如何拆解学习知识的问题上,欢喜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见感思行”知识卡片。这跟我写读书笔记的旧知有了思想上的碰撞。
我曾看过一本书叫《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我一直沿用至今,具体做法是先摘抄原文,然后加上自己的思考,评论,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这和“见感思行”有所重合,只不过“见感思行”范围更广,将知识卡片化,利用率更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25553/93be8dac1a899703.png)
到底什么是“见感思行”呢?
【见】:就是如实描述你看到的现象、内容和观点。但要注意不是原封不动的摘抄原文,而是把原始素材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出来。这样以后用的时候就能直接拿来用,而不会有“抄袭”的嫌疑了。
【感】:记录下打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点。结合自身案例解释看到的现象,观点,用心去察觉,发现文字让你心动的地方。能打动你的地方通常也是能打动别人的,所以要认真记录下来。
【思】:核心目的在于构建知识网络。记忆力强的人通常靠的是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想要更好的记住书中知识,就要将看到的内容跟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建立起新的知识网络,这样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就容易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让自己的思考质量得到提高。
【行】:目的是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用于指导实践应用。现在总是会看到有人说自己一年读了100本书,200本书,其实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课程都不是主要的,重点是你用起来多少,这才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
使用“见感思行”这种知识学习的方法,有以下好处:
将原文大卸八块,真的可以做到“看一本书,精华全部带走”的目的。
知识点经过大脑的思考、二次加工,记忆更牢,避免了“合上书就忘”的尴尬。
知识卡片就像是一块积木,写文章就变成了拼插积木的过程,能节省大部分写作时间。
集中的整理收集知识,将“作品意识”“专注一个专题”等思想轻松落实,更容易看到成绩。
学完这次课程,我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每天积累一张知识卡片,3年以后积累1000张知识卡片,虽然慢,但是每一天都在前进,每一步都走的脚踏实地。
3.晨夕日记+人生蓝图——打造属于我们的时光机
许渊冲说:“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你生命里的每一个日子值得记忆”。所以,很早之前我就开始写晨间日记、记手账了,梳理一天发生的事情,感想,好像只有这样一天才没有白过。
翻看日记,往事历历在目,就像坐着时光穿梭机,又回到过去,这种感觉难道你不向往吗?
晨夕日记
我写晨间日记,会将这一天的重要事情或心情作为标题,偶尔会在笔记末尾放上一张代表今天的照片。
当我以卡片形式查看时就是下面这种效果。持续记录让我的成长过往和心路历程清晰可见。
至于晨间日记的格式我也调整了好几次,最后使用了九宫格的形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25553/f596d6adcc2bd2e6.png)
重点记录一天的总结及反思,在不断迭代中成长。
人生蓝图
这个笔记项目是用来梳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生系统。每年我都会挑上20张左右的精选照片
比如,每年庆祝生日的照片,每趟旅行的照片,每年与孩子、父母、爱人的合影,孩子的获奖时刻等。
让每个家庭成员的人生重要时刻不会被遗忘和丢失。
这是一份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25553/ba47ee5641b2c487.png)
上面是我女儿的人生蓝图列表,通过标题还可以过滤出每年的照片。
“我们留不住时光,却可以让它发酵出一段记忆。”晨夕日记和人生蓝图就为我提供了这么一个“时间银行”,存储我们过往的时光。
除了以上3大点知识,欢喜老师还交给我们一些排版技巧,桌面便签的使用,印象笔记搜索方法,标题的打造等,都是实用性非常高的技巧。这次课真的是收获满满,谢谢老师无私的分享。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印象笔记这么好的工具辅助,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整理也更加有信心,有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