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年8:除夕祭神
除夕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要做的事就是祭神,我家也不例外。
祭神可以说是春节期间甚至整年最隆重的祭祀活动。除夕日下午,全家就忙乎起来,贴春联、贴门福、挂灯笼、准备供品。记得小时候,母亲在厨房里准备供品要忙上半天,煮猪头、猪尾和鸡,灌糯米肠(把糯米灌装进大肠或小肠后煮熟,适合煎食),还有米饭、豆腐、水果、米酒等,看起来十分丰盛。
祭神是一项很有仪式感的活动。一般来说每年除夕祭神开始的时间也不同,需要选一个吉时。吉时到来前把八仙桌搬到院子里,再把准备好的供品放到桌上,最前面还要放一对点燃的烛台、一个亮着的灯笼;鞭炮也摆放妥当。
吉时到了,作为主持人的母亲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先在一边点着了一把稻草,稻草烧的时候众人上前把双手放在浓烟上做洗手状,还把腿在上面晃了晃,这个程序类似于沐衣。
接下来是点香,点香的时候必须用火柴点,中间还不能断火。此时,母亲左手握紧一把香、右手挡着风,父亲点火柴,一根要燃尽时我赶忙递上另外一根火柴,如此这般确保中间不断火直至所有香被点着。
母亲按一人三根香把香分到我们手中,母亲、父亲站在八仙桌前的第一排,我们儿孙辈站在第二排,一家人手中持香鞠躬祭拜,此时母亲口中念念有词,无非就是求各路神佛保佑一家人挣大钱、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之类。
母亲念毕,率先把手中的香插到桌上的米饭里,我们照做。然后,母亲开始烧提前几天念好的佛经,不时用手拨弄着那些烟灰(母亲说这些烟灰飞的越高越好,表示神佛高兴)。佛经快烧尽时,父亲开始放鞭炮,在炮竹声中,母亲带领我们把八仙桌上的供品转移到厨房开始祭灶神,祈求食品丰盈、逢凶化吉,主要程序与祭神类似。祭完灶神接着祭床神(床公床婆),供品放的少些,一样还是点香、祭拜、烧经,祈求家人有个睡到自然醒的安稳觉。
祭完床神,耗时半个小时左右的除夕祭神活动才算结束。收拾完毕后,母亲会把猪头肉等供品加热后给大家享用,据说吃供品能够带来好运。
奶奶健在的时候,一般祭神由她主持,母亲配合。一年复一年,母亲慢慢学会了这套流程,也变的更加迷信。奶奶离世后,母亲当仁不让做了祭神主持。
祭神活动是肃穆的,小时候我们在后面叩拜时有时嘻嘻哈哈,母亲就会回头训斥。慢慢长大了,每当听到母亲祈求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时,我们有时会相视一笑。我们慢慢明白神佛是虚无的、祭神从科学角度而言是荒谬的,但都自觉顺老人意思配合帮忙完成。
后来,祭神活动在移风易俗中慢慢简化了。供品变成了坚果、水果等素食;打火机代替了火柴;最大的变化就是不祭床神了。现在祭神也搞错峰,不一定都放在除夕夜,但吉日吉时还是要选的,早的大年二八、二九,除夕日一大早、傍晚或晚饭后都能听到村里的爆竹声。
母亲祭神时的东西也跟着我们的成长变化着。除了永远不变的求健康,读书时求好成绩、考上大学,毕业前求好工作,工作了求赚大钱,结婚了求家庭美满,有孙子了又求孙辈健康成长。
不管祭拜的流程内容如何变化,永远不变的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附陋诗一首:
记丁酉除夕
爆竹阵阵,送灵猴驾祥云归去。
红烛闪闪,迎金鸡展凤翼驾到。
岁复年年,愿亲朋行万事顺利。
祝福声声,盼诸君捧吉星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