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小驿《文史哲》优质书籍海外出版储备库

62、弥纶天地之道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9人  陳_旭_東
62、弥纶天地之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二者并列,是《系辞》整个第四章的纲领;二者两分,秉承了「动静有常」的叙事原则。

「准」是一个严谨的用词,它的主要含义是「准平」。「易与天地准」,字面上的意思,是易与天地「准平」,即「易」相当于「天地」。

《周易正义》的解释是:「言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谓准拟天地,则乾健以法天,坤顺以法地之类是也。」也就是将「准」解释为「准拟」,谨慎且妥当。但是说「言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则误解了圣人的本义,《系辞》说的是《易》本身与天地相准。

就结构而言,《易》的结构就是「易」和「简」,用符号表示就是一和二,这个结构与天地相准。实际上,《系辞》在很多地方将「易」和「简」、「一」和「二」、「天」和「地」、「乾」和「坤」、「阳」和「阴」这些东西完全当着「同一物」看待。它们之间,相互为「准」。所以「《易》与天地准」,在结构上是说《易》与天地差不多。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正义》解释说:「为此之故圣人用易,能弥纶天地之道,弥谓弥缝补合,纶谓经纶牵引,能补合牵引天地之道,用此易道也。」

《周易集解》则认为「弥,大;纶,络。谓《易》在天下包络万物,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仅就文字来说,都有道理,但却都无法再现《系辞》的本义。

首先,这句话是说《易》本身「能弥纶天地之道」,而不是「圣人用易」才能「弥纶天地之道」,任何人「用易」,都能够「弥纶天地之道」,并非「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里的「弥纶」与什么人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说明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是「易」有这方面的功用。

其次,《易》以天地之「准」的资格,来「弥纶天地之道」,其指向、弥纶的所在是「道」。一方面,《系辞》指出,「天地之道」的本质即「一阴一阳」,这个「弥伦」也自然包括阴阳二者演绎出来的全部结果。就是明确了「弥纶」的范围是无一例外。

另一方面,关于「天地之道」范围的具体情况,《系辞》本身有比较全面的概括,从本质上涵盖了全部的存在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弥纶的范围,其中并没有涉及「易」对于「天地」结构上的类似。这并非疏漏,而是关于实体组成的这部分内容,属于「《易》与天地准」所表达的范畴,两句话各自分开表达不同的部分,所以这里不需要另外再来「弥纶」。

再次,「弥纶」在这里的使用,是对其字面本义的借用。「弥」之「弥补」的本义,这里用作「包涵」;「纶」之「经纶」的本义,这里用作「演绎」。「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解释应当是:所以能够包涵并且模拟天地的演绎方式。

「弥纶天地之道」的着眼点是「演绎」。目的是告诉我们,「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符号的演绎来表达天地的运转。通俗一点,用大白话说,就是易经可以用来预测,可以用来算命。这是《易经》的主要卖点之一。许多人趋之若鹜就是基于这个缘故。

《系辞》关于如何去「弥纶」,说的比较高大上,也非常玄乎。但是只要从上面所指出的视角去看问题,就不会受到这些天花乱坠的言词的扰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系辞》的落脚点究竟在哪里。

最后,这里的「天地之道」,是一个略微隐蔽的理解难点。

《系辞》里面说的「道」,由于几千年来「道」文化的影响,几乎无一不被曲解。本人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存在,虽然理解并且能够接受,但是对于这种所谓的「流行病」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感触深切。

对于正确解读《易经》所有的关于「道」的定义而言,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悲剧,而且显然一时难以改观。一直以来的诸多努力,几乎全部都是无用功。究其根本,因为所对立的,是「流行」,而「流行」由于利益的固化,会顽固不化。

关于「道」,《系辞》主要有以下15处21个「道」字的应用:

1、「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2、「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3、「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4、「一阴一阳之谓道。」

5、「故君子之道鲜矣。」

6、「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7、「子曰﹕『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

8、「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9、「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10、「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11、「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12、「茍非其人,道不虚行。」

13、「柔之为道不利远者。」

14、「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15、「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主要的「道」的运用就是以上所在,还有个别明显的同义重复忽略,综合分析的结论是:

《系辞》里面的所有的「道」,只有「道路」与「说明」这两个最基本、最原始的含义,以及相近的「方法」与「表达」等直接引申的含义。其它种种的哲化、玄化,不仅统统都是想多了,跑偏了,也是误解。

根本问题在于,除非生搬硬套,《系辞》里面的「道」,几乎没有任何一处能够合理对应「道」的流行解释,即符合「道,自然也」的所谓哲学名词的定义。

或者应该说,《易经》里的「道」并不是一个哲学的概念。

总之,「天地之道」就是「道」的本义,即「天地的表达」,「易」所弥纶的,是「天地」自然演绎的过程,或者说表达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