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山杂记 之十三:赶集
2025-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瓜山东子
据考证,赶集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商品交易活动,除了承担商品交换的场所功能外,更是文化传承与情感联结的载体,承载着浓厚的烟火气与集体记忆。
我们县一年一度的赶大集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六,隔壁县是农历五月十三。商品涵盖自种蔬果、家禽、服装、日用百货、特色小吃、农具等,充满生活气息。
小时候,我们乡以及周边的两个乡镇,都有骡马集市。骡马集市以骡、马、牛、驴等大牲畜交易为核心,我卖你买,热闹非凡。
在骡马集市上,最吃香的要数“牙仔”。因为所有的大牲畜交易都要靠牙仔来完成。他们通过观察牲畜毛色、口齿、外观等判断该牲畜的年龄与价值,采用“袖中议价”或衣襟下捏指头的暗语交易,每笔交易收交易双方各两元,如果是熟悉的人,只需要给一盒两毛多钱的烟就可以。这种依赖眼力与经验的行当,在老家至今仍在骡马集市延续。
记得有一年的五月十三,我和妈妈在隔壁县城赶集,那一年特别火的是“买彩票”。两元钱一张,如果能中头奖,奖金是二十万。妈妈买了二十多元的彩票,中了一袋洗衣粉,隔壁村的一个大爷,中了头奖。第二天,我们村百分之七八十的男女老少都去隔壁县城买彩票了,可惜再没出现大奖。
现在想起来,集市上的叫卖声,热腾腾的小吃,讨价还价的场景都构成独特烟火气,令人留恋向往。
到今天,受网络平台等冲击,赶集的热闹情景已经大不如前。这些承载着千年的商贸与文化记忆的集市。如何在商业创新中焕发新生,吸引年轻群体回归,让这千年烟火气继续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