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母亲
妹妹与母亲“闹矛盾”已有些日子了,一来大概是青春期“叛逆”的缘故,二来关键在于妹妹的学习吧。妹妹正处在关键的年级,至少母亲是这么认为的。而他的成绩却在这一阶段下降得飞快。
母亲是一名老师,非正式工,非体制之内,却是持证的,在那个年代,光明正大的,有资格的。母亲一生颠沛,年轻时辗转各地教书育人,为理想奔波。有位诗人说过“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母亲大概是最能体会的,母亲的教学成绩,可以说“下自成蹊”,她让大山里的孩子,穷乡僻壤里的孩子们取得了自己期望的甚至不敢期望的成绩。而她自己的理想,被现实打了一个零分,种种原因,时间,人脉,工龄,她被列在民办教师清退的行列中。那年,我们举家坐上返乡的山轮车上,与一村双腮挂泪的孩子们和他们的手拿瓜果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们挥手作别时,我就知道,母亲再也没有机会从村镇到县城,到宽敞的办公室,在更好的条件下,遇见她的学生。
“教师是天下最高尚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时下大概有人并不相信,也有人在毫无底线的践踏,贬低,玷污这句话。但母亲对这句话应该是深爱的,她从不表露,却默默把青春倾注在了里面。母亲一直没有放弃她的教育梦,说是生活所迫也好,说是理想也罢,说是为儿女也好。她坚持走着最朴实的育人路。
也许她先是一名教师,再是一位母亲,或者她就只是老师吧。母亲在生活中也是老师的模样,在我的记忆里,把每一帧取出来都像是品德书上的插图:往东去,不行,那是刀山火海,往西去,不行,那是毒蛇猛兽;母亲还爱教我读诗,是“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韩愈,是“种豆南山”的陶潜,是“与客携壶上翠微”的杜牧,是“强移栖息一枝安”的杜甫。印象中,母亲总是正确的,母亲是不服输的。而我身上有所帮助的东西,也大多也都来自于母亲。
我从大学回来,见到我的母亲,却发现母亲好像开始对生活服软了。她对微信懵懵懂懂,她对电信诈骗战战兢兢,而那些恶搞的视频,她也常常信以为真,她对“全民”活动畏首畏脚,她好像真的被全民抛在了后面,紧赶慢赶,也追不着时代的尾巴。我有时想一想,母亲这一代长辈,倒快成了晚辈的笑柄;而母亲的母亲更少了很多欢笑。我在网上看到一位老人,子孙满堂,却孤零零,不知所措,怕妨碍了他们手机里的神奇“大事”......
今昔对比,今夕何夕?妹妹的学校是寄宿为主,学校的青年不乏“时代先锋”,在长辈看来,如今的学生早已不同于以往的读书娃,学校的话题在母亲听来,要么寡淡如水,要么晦涩难听。“语言不通”,一个假期自然“枪来棒往”。母女两个揪着学业问题较真儿,也往往触及我失败的高考。终于,忍受不了,我对妹妹“苦口婆心”,大道理都有哪些,已经记不清楚,而最后一句应该是——在大时代里静一静,就算是为了母亲。
一件小事,一段记忆,一份温情。对于适应时代的事,我想还是长辈一些时间罢,毕竟,当年我们当年一脚踏入母亲的怀抱,“走”向世界也不是几个月的事情。
“我”不是我,是所有青年:“妈”不是妈,是所有长辈亲人,而“情”不仅是情,更是体谅,理解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