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俭‖家校协作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探索
杨金俭‖家校协作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探索
梳理几个重要的概念:
家校:
协作
探索
一、家校协作的理论依据
今天交流的两个主要目的
学到常识,有教育自知(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与理念),以后在工作中主动践行。
坚定信念,汲取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智慧,用心做教育。
谈及家庭建设,家庭确立的基本条件,如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收养关系,随着血缘关系,繁衍生息,从而产生家族,又有了家规、家训、家风(家训就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如曾国藩家书,乔家大院,习家家风等)。
再如经常提及的“门当户对”,确实有道理,两个家庭的三观一致,有利于家庭幸福。
原生家庭建设是童年幸福与否的根源,甚至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
首先要做好自己,明确家庭的功能,如生育、经济功能、休息娱乐、教育功能等。
明确对子女实施哪些科学的教育?进行哪些
国民教育有四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
***现场学习力: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听、做笔记、思考、互动。
如人有很多角色,且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种责任,或者说是一种担当。
(杨主任举的孩子的小纸条中的心理话,再一次警示我们一定要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情绪管理师。如踢猫效应。)
¥¥¥所以我们对当下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如孩子提出的几个问题:
家长太唠叨,亲子关系更紧张(亲子观)
老拿自己与别人比(成才观)
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儿童观)
不信任自己,缺少诚信。
如家长最困惑的问题:
沉迷电脑手机问题
心理问题,封闭、厌学、异性交往等
学业问题:成绩下降,缺少动力
注意力和发展问题:散漫、无序、佛系青年
目录:
我们为什么在要提家校协作?
(一)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家庭建设、家庭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影响深远。
(一)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问题
1.文化问题;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理想信念问题。
2.心理问题:网络问题;安全问题;婚恋问题。
3.违法犯罪问题;不良行为问题;学业问题。
如青春期男女的心理变化:(1)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喜欢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2)对新生事物敏感、热情、有朝气、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敢于冒险,有时候却又低沉沮丧。这是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不善于克制自己,对行为后果考虑不周,情感丰富易变;(5)群体观念密切,渴望广交朋友,行为受同伴影响较大。(6)性意识增强,对自身的性发育及性成熟的生理变化常感到神秘不解。关注异性的举止神态,内心希望得到异性的青睐;(7)对面孔及身材开始格外重视。
例如: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师生关系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2)表现在学习上
学习压力问题;厌学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学习障碍问题等。
(3)表现在“自我”上
自我评价问题;自我体验问题;自制力问题等
例如:心理问题(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忧郁,自卑,自恋,自残,自杀等。
家庭教育是根。家庭教育如果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阳光充分,可以看作树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则可以是添枝加叶。最终才能成就孩子,即果实。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功能的弱化与缺失
家庭功能不健全: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群体素质:家教家风,家训家规不能得以传承、弘扬
2.学校教育的偏差与漏洞
重智轻德;课堂教学观念陈旧,形式落后;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课外、校外活动不够,场所缺少……
3.社会的偏轨与浸染
社会风气;文化侵略;精神文明弱化……
(三)家庭建设、家庭教育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影响深远。
1.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
古代第一本家庭教育理论著作《颜氏家训》,后来的《温公家范》《曾国藩家书》,清朝的蒙养院,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法等。
2.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重视家庭教育、家校协作。
例如: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作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福禄贝尔(德国)
洛克曾说:“我们幼年时。最初的意识就像江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束,只要一点点力量就能转变它的流向。人和人之所以不一样,就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英国)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重视家校写作。(前苏联)
3.2015年总书记的春节团拜会讲话,再次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教育部、妇联等有关部门的行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例如:2015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家庭教育。
202年初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