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

读书不为稻粱谋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141人  张舟子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冠冕一点的说法,是为了追求某种真理或者是道。但是,真理或者道的后面,其实还有物质利益。至圣先师就把这层意思表达的很明确,《论语》里明明白白地说:“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到了帝王口里,这个意思就表达得更为直截了当,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读书的目的,毫不隐晦地指向了现实利益。

由于圣人表达得比较含蓄,更因为现实生活中读书往往并不能直接带来现实利益,因而许多传统知识分子内心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撕裂。学而优则仕,确实把读书的目标指向了出仕,出仕本身就获得了巨大的现实利益。但是,出仕本身不仅仅是个人现实利益的获得,还是施展个人理想的开始。遗憾的是,大部分读书人,虽然把出仕本身看成了读书的最终目的,但能够获得出仕机会的却只是极少数一部分读书人。高傲如李白,得到皇帝的召见后,也忍不住放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至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的更是读书人普遍的心态。总而言之,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谋求现实利益,衡量读书成功与否,运用的是在外的标准和尺度。

正因为读书的目的是追求现实利益,所以现实利益背后隐藏风险的时候,读书人在现实利益与潜在风险之间左右权衡、举步维艰的窘态就成了一些人口中的笑柄。一部《儒林外史》,写的正是读书人求而不得及求而不得后的种种掩饰、求而得以及求而得之后的丑态百出。但是,我们在对他们的窘态尽情揶揄的时候,却常常忘了我们自己不过是在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龚自珍有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诗歌里充满极大的愤懑不平,可以看出,龚自珍对这种读书、著书的不满之情。但是,在特殊年代里,读书人缺乏相应的谋生手段,只能将读书、著书作为养家糊口的本钱,虽然有辱斯文,却也无可奈何。

能够彻底超越读书功利色彩的人物不是没有,而是显得凤毛麟角。陶渊明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物。陶渊明早期读书也和所有传统读书人一样,有经国治世的理想。但是,他很快就发现在当时的条件下,自己的抱负根本无从施展,混迹官场,最终不过是扭曲了自己的本性,因此最终挂冠归隐,在田舍里“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书完全成了一种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精神活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和朱光潜之间有过一场关于陶渊明的争论。朱光潜认为陶渊明伟大是因为陶渊明浑身静穆。鲁迅承认陶渊明伟大,但是,认为陶渊明所以伟大不是因为浑身静穆,而是因为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对于两位先生的争论,后生小子,不敢忘议,但是,就我本人而言,我喜欢陶渊明,更喜欢的是他归隐之后,在日常生活里获得了灵魂的平静,从而开启了诗意的人生之旅。苏东坡晚年崇拜陶渊明,贬谪海南期间,更是唱和了陶渊明的每一首诗歌。那时候的苏东坡,读书已经无法给他带来任何的现实利益了,他也和陶渊明一样,读书、写诗,都是因为内心的兴趣和需求。跟着自己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读书,虽然没有给他们带来现实中的利益,但无疑让他们的灵魂具有了芬芳之气,让他们变得更为可爱了。

现代知识分子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读书人了,他们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资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正大光明。但是,很多人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换取财富的同时,却常常忘了读书不仅为了生活,也还为了追求真理,更应该为了丰富心灵、修身养性,否则,很容易变得像网上所说的404教授一样,将读书变成了名利场的博弈,在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变得面目狰狞、丑陋不堪。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至少应该用一部分时间、一部分精力,用来阅读的是培育我们心灵的书籍。我们应该稍微提倡一下读书不为稻梁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