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知识的错觉》
看到这本《知识的错觉》就被它吸引,了解过知识的悖论的有趣,便对知识的错觉更加有兴趣了。什么是知识的错觉呢?简单来说,就是你以为你知道的知识,事实上你并不知道,或者准确来说是,你并不清楚的知道。
人的认知分区分为四个部分,你知道你知道的,你不知道你知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而最后一个才是最恐怖的。《知识的错觉》中就有提到这部分内容,也对此做出了解释。
纵观全书,我对知识的错觉来源做了简单的梳理。知识的错觉来源于几个方面:存储、逻辑关系、简化。
存储
书中提到,你认为自己了解的知识其实并不是全都存储在你的大脑里,会有世界存储、他人存储、科学存储等多种方式,这些知识就存储在你的身边,眼睛可见、耳朵可听、触手可及,所以会造成存储在大脑之外的知识也会产生是自身知识的错觉。
举书中提到的例子,拉链是我们日常所见的事物,我们都觉得对这个很了解,事实上,你能清楚的说明白拉链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吗?大部分人还是答不上来的,然而在认知里已经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知识,这是存储在世界里的知识,就在那里。
有时候很多知识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这是周边环境决定的,比如读书,听别人说到的知识,需要的时候会有人给你提供这方面的内容。他人存储的知识你可以拿过来用,继而认为这是你的知识。
科学的存储相对来说是最简单的,其实古典老师在《跃迁》中也提到,现阶段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存储而是检索的能力,而这种从计算机检索出来的知识就是科学的存储。
这些触手可及的知识给了我们已有这些知识的错觉,仿佛我们都了解,被问到的时候却又回答不上来。
逻辑关系
书中有提到关于逻辑关系的问题,人最基本的认知,最基础的认知,都是来源于因果关系,但是在做事情和决策的时候却会忽略这些因果关系。有些观念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直坚定的执行着,却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行?你是根据什么确定你的观点的?
而有些事情,一旦你在自身认知的基础上考虑因果问题,就会让你立场不坚定起来,因为你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很多人在做饭、做事等很多方面完全继承自己的家人的做法,而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也从来没问过为什么。
举一个看过的简单例子,有个妈妈做鱼的时候总是把鱼头扔掉,爸爸有一次就问妈妈,为什么每次都把鱼头扔掉在做呢?妈妈回答说: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我也不明白。然后这位妈妈就打电话问自己的妈妈,她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这位妈妈的姥姥是这样做的,他就这样做了。之后这位妈妈打电话问姥姥,姥姥说,那时候锅比较小,放不开鱼头,大家又都不爱吃,就扔掉了。一圈问下来,这个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存在依据。
我们日常思考和做决策的时候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像知道做鱼就是这样做的,但是为什么去掉鱼头呢?自己其实并不知道。
详细的因果性的解释能打破理解上的错觉。
知道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很重要。
简化
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倾向于简单化的,所以对英雄的崇拜有些是稍有偏颇的,存在认知的错觉。比如一个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内容,也许他只是提出了一个观点,然后带着团队,甚至是团队自己,去研究、证实等,最终证实的结论是这位科学家的,然而,做出这项贡献的却不仅仅是这位科学家,还有背后支撑的团队。然而,由于人们思考倾向于简单话,最终这些荣誉会归功于这一个人,记住的也是这个人,崇拜的也是这个人。这种英雄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认知上的错觉,因为人们更倾向于简单的认知。
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要了解知识的错觉?我就带着迷惑开始看这本书,不知道了解知识的错觉有什么用,然而还是好奇,就继续读。读的过程中发现,了解知识的错觉,也是了解自己认知的漏洞,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更加多维度的思考,让思维更加缜密、符合逻辑,更好的做决定。
唯有了解,才有发言权。
其实,对自己,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