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恒的孤独中,凡人皆有所依。

2020-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易旅图

-延时拍摄-

time-lapse photography

第15篇

以友谊为主题的电影众多,不知道你是否看过《玛丽和马克思》。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

玛丽是澳大利亚一个八岁多的小女孩,很特别,特别到演变成了孤独。

连她的父母都很特别,妈妈永远与sherry(一种酒)相伴,没有一刻清醒。

父亲做着为茶包缝线的工作,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收集死鸟做标本。

好像很多人都会经历过没有朋友的时刻。

因为脸上的胎记,没有同学愿意和玛丽玩,宠物公鸡就是她唯一的朋友。

她对这个世界充满疑惑。

对于她的疑问,家人常常给出善意的谎言。

“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她妈妈说,她是一个意外。

爷爷则说,宝宝是从啤酒杯里来的,啤酒喝完孩子就出来了。

妈妈在邮局偷东西时,玛丽看到了一本电话簿。

她萌生了一个想法:美国人的孩子是从可乐罐出来的吗?

厚厚的黄页本,密密麻麻的地址里,挑到了在美国纽约的马克思。

44岁的孤独症患者马克思收到了一封信,附带一根樱桃巧克力棒,影响了他往后20年的人生。

1.

马克思很奇怪。

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无法理解文字字面外的意思;无法通过表情识别他别人的情绪,随身携带“表情书”来读懂别人的表情;易燃易爆炸...

有蜗牛鹦鹉金鱼和猫,还有一个幻想的朋友。

他是自闭症患者,不喜欢嘈杂的人群,想去月球生活。

这样一个怪人,被玛丽的童言无忌吓得不轻,站在小凳上咬着手指,花了18小时冷静下来,尽他所能去回答玛丽的问题。

不同于其他无趣的大人,他不觉得玛丽说孩子从啤酒杯里来的说法无知可笑。

回信上说:

在美国,宝宝不是从可乐罐里来的。

如果是犹太人,就从犹太祭司下的蛋孵出来;如果不是犹太人,就从天主教修女孵的蛋出来。

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喜欢同一部动画片《诺布莱兹一家》,喜欢巧克力,没有朋友...

2.

马克思让玛丽学会如何机智地反驳嘲笑她的同学。

玛丽告诉暴食的马克思天马行空的减肥食谱。

马克思流不出眼泪,玛丽就寄自己的眼泪给他。

生活轨道完全平行的两个人,就这样碰撞在了一起。

只是这段友谊维持得很困难。

玛丽的每次来信,都会让马克思感到巨大的压力。

马克思不懂爱、搞不懂这个世界,日常陪伴他的都是孤独、迷惑和混乱

玛丽偏偏问他:爱是什么,性是什么?

这让马克思压力过大,发生了痉挛,住了8个月的精神病院。

玛丽迟迟没有收到回信,以为马克思抛弃了她,烧掉了所有与马克思的回忆。

马克思出院后,虽然想念玛丽,但一直恐惧着重回病院。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他终于向玛丽坦白自己的病症,友谊重启。

穿梭于大洋两岸的来信中,有马克思的所见所闻、玛丽的困惑、各自生活中的跌宕起伏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巧克力。

长大的玛丽为了对自己的朋友有更好的理解,在大学研究精神病征,以马克思为案例出了一本关于亚斯伯格症的书,并且寄了一本样书给他。

3.

友情出现了裂缝。

收到书后,马克思暴跳如雷,将打字机上的M键(Mary首字母)拔了下来,寄给了玛丽。

玛丽顿时明白,自己伤害了马克思,从此一蹶不振。

玛丽想自杀时,她收到了马克思的原谅包裹——一整诺布莱兹家族的玩偶。

他们和好如初,玛丽找回了生活下去的信心。

当玛丽生下了孩子带着他去纽约,来到了马克思的家中,却发现马克思在沙发上安详去世了。

玛丽坐在马克思身边,朝同一个目光方向望去。

看到的是:整整一天花板的,被马克思熨得平整无痕的,这20年来玛丽寄的所有书信、绘画和照片。

4.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是整部电影最让我动容的一句台词,玛丽和马克思的友情将年龄、距离、性格抛诸脑后...

人们生来孤独,玛丽和马克思甚至可以说是“怪人”,这两个看似注孤生的人却在人生交叉口相逢了。

两个孤独的灵魂,似乎完整了起来。

我有点欣赏马克思这个怪人。

没体会过爱的马克思在玛丽说出“或许爱不适合我”后,告诉她爱人先爱己。

中了大奖,买了一生都吃不完的巧克力后, 把奖金全给了一直帮忙照顾自己的邻居婆婆。

比正常人更能清晰地认识自己。他接受自己的缺点,也愿意敞开心扉,不会因为别人判定他有病就否定自我价值。

最后,他把自己用一生才搞懂的东西教给玛丽。

人无完人,爱自己,要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足。

5.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的平坦无暇,有的却布满香蕉皮、烟头,充满裂缝。

但不管有多糟糕,当两条人行道交汇时,一切都被治愈了起来。

朋友是我们负重前行、敢于生活的底气。

希望我们都可以遇到自己的玛丽或马克思,谈天说地,共享同一罐炼乳。

好友常伴,孤寂消弭。

- END-

撰文/排版:Ling

图片:《玛丽和马克思》电影截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