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书笔记
不要可怜
摘要:
即使有理由、可理解,怜悯也是有害的。
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因此,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悲自伶的合理理由。然而,当孩子自悲自怜时,他的痛苦会加倍,因为这时他不是去面对他的困境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怜悯,非要等人安抚才能好起来。渐渐地,孩子越来越没有勇气,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
评:
我们的态度影响孩子的行为。我们不可怜她或不觉得她可怜,孩子也觉得没有什么。如果我们可怜她,孩子会越来越没有勇气,越来越没有面对现实的能力。
摘要:
生病的孩子需要帮助,但不要过多的帮助和怜悯。我们怜悯对方,会削弱对方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导致他们趋向消极、抱怨,陷入悲惨的恶性循环。
评:
我们不能无原则地可怜人。会让对方陷入消极、抱怨的悲惨世界里不能自拔。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摘要:
我们要求孩子马上做某些事时,我们的立场经常是令人怀疑的。这是一个权威的方式,它通常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的反应—“噢,她总是大声叫我做一些事”——显示了一种没有和谐与合作的不健全关系。若我们不对孩子做过多的要求,传递出的是需要获得孩子的帮助而不是要求他服务或顺从,我们才可以增进友好,形成令人满意的关系。
评:
任何关系都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孩子为我们做事,而是需要他的帮助。维持一段令人满意的关系也是只能对自己有要求,不能要求他人为我们服务。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
摘要:
如果我们对待孩子随心所欲,虽然提出要求或者训练孩子,却没有期待这些要求和训练会有效,那么只会让孩子迷惑。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会感受到清晰、稳定和安全,他们也因此能够学会尊重客观,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评:
我们即然训练孩子、要求孩子,就要做到行之有效。有时候结果会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理想效果,但不妨碍我们前后一致,有效跟进。
我们说了“不”,就要保持言行一致,有效跟进自己的话,而不是被孩子的挑战行为所影响。我们前后一致,孩子也不会违抗妈妈的话。别让孩子迷惑不解,保持连续一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