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写作营原创文字集每天写1000字

书评|跟随杨绛先生的笔触,一起《将饮茶》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86人  大野泽的风
书评|跟随杨绛先生的笔触,一起《将饮茶》

杨绛先生的文字,就像她清烁的风骨一样,简单而深刻。虽然岁月给她的生命浇筑了太多的痛楚,但是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坚韧。

一个人,就像树木一样,过强易折,带着几分坚韧,生命便会呈现别样的精彩。

如果说,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需要一个女人的支撑,杨绛先生便比伟大更要伟大半分。她的文字带着民国风,悄然的在字里行间弥漫,有时候很调皮,有时候却又很正经,但是她写的一本正经的文字,反而能够让人读出几分幽默感,在经历了漫长的苦难岁月之后,仍旧保持这样的心态,着实不容易。

读过她的《干校六记》,讲的是她和钱锺书先生在文革下放期间的记忆,让人读者心中滴血,眼中带泪;读过她的《我们仨》,讲的是她和丈夫钱锺书以及女儿钱瑗三口人相依为命,相伴走完人生一程记忆。杨绛先生,用着心中的一口气力,支撑着一家人,送走了女儿,送走了丈夫,而后将一篇篇文字整理,让后人能够有机会进入一代文学家的世界,进入了不起的文学家背后的世界,来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读她的文字,你才会发现,原来有的文字真的可以让人心痛。

相对于《干校六记》里对一些令人痛苦的画面的描述,和《我们仨》中对生命无常的无奈的叙写,《将饮茶》则是文字中带有几分的调皮和幽默感。这些文字都是80年代以后,杨绛先生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整理写下来的,先是写自己的父亲,后是写同钱锺书先生的交往以及生活的经历,而后是写自己在文革中的一些“趣事”,还有一些是很多写作中没有提及到的内容的补遗,比如杨绛先生对《围城》这部作品的解读和看法等等,很多新鲜的信息透过文字传递出来,读着非常过瘾。

书评|跟随杨绛先生的笔触,一起《将饮茶》

书不厚,可跨越了将近上百年的时间,杨先生从追忆她的父亲开始,讲民国时期的法治,她的父亲从事法律职业,先后担任要职,且与当时的袁世凯有过过往,但民国时期的纷乱终极不是法治的沃土,杨老先生的一腔热血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索性赋闲在家,再谋它职。杨绛先生通过讲这些家常,让我们感知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小人物的日常反映在大时代荧幕上的痕迹,她所生活的家庭,是新旧共存的家庭,父亲和姑姑虽然都出外留过学,接受过西式教育,但是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式的家庭伦理仍旧顽固的存在着,这样的记忆和场景再现,让我们把耳目贴近那个时代,去聆听历史深处最细微的声音。

学校的教育告诉我们,中国的革命并不彻底,但是怎么才算彻底,从来没有看到过标准的答案,倒是杨绛先生的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不彻底的表现。一个社会的肌体生病了,就像人一样,想要治病疗伤,必然需要经过一阵寒彻骨,才能迎来梅花扑鼻香。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数千年,不可能会通过辛亥革命就实现彻底的决裂,但在其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探索和广大民主人士的积极努力。

可以说,杨绛先生是笑着把生活中所有的苦楚讲出来的,即便是在文革时期,作为当时的一名顶级翻译学者,被派去扫厕所,她也能够苦中作乐,也坚持着内心对事业的坚守,比如她翻译的稿件《堂吉柯德》被红卫兵搜去,当成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罪证,但是因为罪证太多,被堆在一间仓库了,杨绛先生就想要把它“偷”出来,毕竟是自己倾注心血翻译出来的,没有底稿,仅此一份,于是杨先生设计好路线,进行蹲点实验,选择好时机去实施,但最终还是被发现了,没能如愿。幸亏被杨先生称作“披着狼皮的羊”的看管,并不会刻意为难这些被打倒的人,反而会帮助她,把稿子放在安全的位置,从此杨先生才放下心来。

书评|跟随杨绛先生的笔触,一起《将饮茶》

如果不是在灾难中的人仍保持着最基本的善良,或许杨绛先生就与《堂吉柯德》的初稿从此说拜拜了。

2016年,杨绛先生仙去,留给我们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她靠着惊人的毅力,93岁写成《我们仨》,96岁写成《走在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杨绛文集》,读着她字里行间那种对生命敬畏但不认输的劲儿,实在令晚辈们佩服。

先生和家人团聚了,从此生活再无苦痛。

愿先生千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