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让自己更有智慧
近来读的几本对我很有启发的书,如《关键对话》《第三选择》《非暴力沟通》等,感觉都有共通之处,正如樊登老师做说的,其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自己要保持冷静,不能急,不能生气,也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一切都难以做到。
的确如此,生活中,我看到很多沟通高手,解决问题的达人,都是很冷静、不情绪化的人。
那么,这些人是如何做到保持冷静,情绪不被人控制的呢?《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就为我们解开了答案。
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为“我们坏情绪是怎么来的”给出了答案——情绪诱因ABC公式:
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情;
C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
B就是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断。
作者认为:不是A这件事一定会产生C的结果,A本身不会导致C,而是B导致了C,A只是诱因。
【案例】
A 赵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级,暑假前去家访。不料,小Y隔着铁门硬生生地对赵老师说:“我爸妈不在家,你走吧!”将她拒之门外。顶着烈日前去家访,竟然遭遇到这种事!小Y是一个调皮生,赵老师来之前对他的情况就有所耳闻,可被学生拒之门外,这在她从教三十几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那天下午气温在37度以上,赵老师只能和学生隔着铁门站在门外的太阳底下。
C1 赵老师十分生气,火冒三丈地扔下一句“你等着瞧”一走了之,打电话给家长,痛陈厉害。从此,小Y与赵老师结下梁子,上课总与赵老师捣蛋。
C2 赵老师心平气和地说:“好,我在门外等着,直到你的家长回来。”这句话,让倔强的小Y始料不及。很快,他爸爸回来了(也许是小Y打的电话),将赵老师让进家门。赵老师和父子俩整整谈了一个半小时,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与小Y取得了共识。在后来的日子,小Y的犟脾气改了好多,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之所以有两个不同的C,原因在于有两个不同的B:
B1 赵老师想:太气人了!我是老师,他怎么可以这么不尊重老师?这还了得?我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这么个不可理喻的家伙!新接手这样一个班,真是太糟了!
B2 赵老师想:这个孩子需要我的帮助;没问题,调皮的学生我见得多了,会有办法的;学生其实做得也没错,家长不在,不能随便让陌生人进去。
可见,面对同样的A,决定C的是B。
那么,B又是取决于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信念。
三类病态的思维模式:
一是恐怖化的思维方式:你把什么都看成了灾难,非常害怕,你的思维模式就是“万一……怎么办”?
二是应该化的思维方式。就是“我必须……”,“我一定……”,“我非……不可”……
三是合理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就是觉得什么都合理,不可思议地将不道德或不得体的行为合理化,骗自己接受这种行为,简单地说就是逆来顺受。
如果你总是用以上三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的话,就会带来十种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信条1: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因为太在乎会导致你对拒绝的强烈的恐惧感,比如说我绝不能让那些看重我的人轻视。如果你持有这种想法,要么你会四处讨好别人,避免冲突,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要么你就把自己装扮成一只刺猬,逮谁扎谁。其实你的更好的选择可以是这样的:“我希望你们喜欢我,尊重我,你们要是做不到,我也能忍受”。(恐怖化)
信条2: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失败,比如考大学、重要项目、重要关系。如果你让自己相信在任何重大事件上都输不起,你就不敢冒险,会墨守成规。还有就是无法忍受别人的批评,他们无法忍受出错,在一些小事上也斤斤计较,不依不饶。(恐怖化)
信条3: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要不然就太糟糕了,无法忍受。这是由于低耐挫性和对不公平的敏感而造成的冲动反应,会导致你半途而废,消极否定,逃避责任,缺乏坚韧。(应该化)
信条4:某件事出错了,肯定是有人出了问题。他们凡事绝对化,认为事情做得那么糟,肯定是有人不尽力,这些人善于把脏水往别人身上泼。(应该化)
信条5:我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深深的忧虑。(恐怖化)
信条6: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必须立即找到这些方法。有时候完美主义造就了拖延症。(应该化)
信条7:在很多困境和责任面前可以让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凡事都能找到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合理化)
信条8: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若离,我会永远开心。很多人貌似参与了很多事,但其实他们只是坐在那儿,被动地观察。(合理化)
信条9:因为过去或者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现在这个样子,我努力也改变不了。(合理化)
信条10:这些坏人坏事就不应该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应该化)
那么,怎样应对这三类病态的思维方式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第四种思维模式:
第四种思考模式:更好的选择。就是你要看看在以上三种思维模式之外有什么是更好的,比如“我想要……”,“我更喜欢……”,“如果……就更好了”。它不是必须时刻要积极,也并不表明你一定会成功,而是说要去试一试,即使可能会失败、被拒绝。
【案例】
你有一个凶巴巴的上司:只会挑毛病,提要求,批评人。那么:
恐怖化的思维:万一我没干好怎么办,他会不会把我给开了,他是不是就是针对我?结果:高度紧张、害怕。
应该化的思维:他作为一个领导,他应该明白,我们努力工作,需要得到鼓励,他应该尊重人,这个令人讨厌的家伙!我应该辞职,让他吃瘪!结果:对上司阴奉阳违,背地里闲话不断,工作毫无热情。
合理化的思维方式:天下乌鸦一般黑,上司都这个德行,我只要做完我的事就行了,我才不在乎呢。结果:混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更好的选择:我想要让他欣赏我的努力,当然也不意味着他就该这样,我很在意这些,我可以找他谈谈,不发牢骚,不说难听的话。
结果:继续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以适当的态度与领导对话,但无论他是否改进,你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事情,不要让这个人来烦你!
如何让“更好的选择”成为习惯呢?改变想法需要觉悟,还有就是一定要勤学苦练,需要用大量的练习建立起第四种思维模式的习惯“更好的选择”。有四个步骤:
步骤1:反思自己的C(感觉和行为):我的感觉和行为是不是合适?
步骤2:认真审视自己的B是怎么把自己弄成了C的样子(过分的焦虑、愤怒、抑郁、内疚)。(a)关于自己;(b)关于他人;(c)关于这种情形。
步骤3:如何反击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步骤4:用什么样的更好选择来替代非理性思维?用“我想要……”;“我喜欢……”,如果……就更好了”。
【案例】
背景:你上了一整天班,累得要死,回家了发现你的9岁的儿子和7岁的女儿又在热火朝天地打架
步骤1:我的不理性的感觉和行为。典型的过激反应是火冒三丈,郁闷无比,真想揍他们一顿解恨;或者是我太累了,不想管,你们爱怎么打就打吧,我现在就想躺一会。
步骤2: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使得我过分烦躁、生气、愧疚?a:关于自己,我是如何想?我真的很累,懒得管了,我是一个失败的父母,我应该让他们和睦相处,他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b:关于他人,我如何想?他们打个不停,他们恨对方,两个糟糕的孩子,他们没得治了。c:关于这种情形,我如何想?情形是永远不可能好转的,我得忍受这一切,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步骤3:我如何反制和回击我的非理性的思考方式?他们是我的孩子,谁说我不能忍受这一切?我高声怒骂,他们也停不下来,问题也没有解决,我这样做失败了,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够好?
步骤4:我如何用何种更好的选择来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我想要他们少打架,多友好相处,但他们没有,这不糟糕,也不可怕,我相信他们即使现在打架,以后也会好好相处的;我不是失败的家长,我会继续处理这种局面,我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我会和他们在一起处理这个问题。这时你的情绪平复了,你可以运用一下我们讲授的沟通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沟通。比如,把他们分开,分别让他们分别讲述争执的理由,说出他们的感受和情绪,讲出对方的感受情绪,学会思考。
总之,本书的宗旨是:不是让情绪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有负面情绪,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有激动、愤怒、害怕、紧张、悲伤的情绪表达,但不要让这些情绪过激,要把它们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的关键在于,你要愿意承认自己反应过激了,愿意反省自己在过激情绪后面的思维方式并加以调整和改变。
这样,当我们不被糟糕的情绪牵着鼻子走的时候,我们才更有智慧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