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的内心
“修行”对大家来说是什么呢?我曾经以为,“修行”就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远离尘世······王阳明在书中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心态和行为。修行不在于地点,不是让你去深山老林,找一个僻静之处。是把自己处于社会中,不断与他人接触,去发现自己人格上的缺陷,进行改正。
大家都特别熟悉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多少同我一般天真的人,把这句话的含义曲解成了:人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天诛地灭。其实,句中的“为”并不是“为了”的意思,而是“修为”。这句谚语想要提醒我们:人如果不去修为自己,天地都难以容你。
那么,为什么人一定要修为自己?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当下的你幸福吗?2020年的世界幸福指数排行榜,在全球156个国家中,中国位于第94位。为什么中国人普遍幸福感较低?抛开经济、社会、国家福利等客观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不懂得修行自己的心灵,没有建立起一套正确的,专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想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首先,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你是谁?如果让我们举出自己的身份证明,你会说什么?名字、职位、外貌···这些都不是有关“自我”的证明,任何外在事物,都会被轻易的改变。人与人的不同之处,是大脑的“自我意识”不相同。肉体与身份会随着时间转变,但那股意识之流,因人而异,也会一直存在。
王阳明心法的宗旨就是:知行合一。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拥有道德情感、自由的意识,对于外界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根据内心的准则,自由决定自身的反应和行为。人可以自己为自己立下规范,然后自己遵守。但倘若,一个人连心中的法则都不能坚守,那也就和动物失去了划分。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还提到: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真正的价值观,是出自于你自己的内心,不是来源于他人。只要你内心的价值观,足够正确坚定,它便会帮助你,从错误中,筛选出正确的事物;它会告诉你,什么事情该做、不该做,而不仅仅是模仿别人。
很可惜的是,我们都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偏颇。现如今,大部分人价值观的建立,是源于家庭、学校或社会。正因为如此,导致我们没有自己的信念,一直活在别人的观念之下,从未质疑。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去思考,他们给予你的观念,是否存在着问题。更很少有人,去坚定自己的原则,忠于内心,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么多年,我一直把“成功”定义为“有钱”,认为当一个人得到足够的钱之后,就会拥有幸福。我把这种“金钱至上”的行为,奉为自己的信仰,努力追求。后来我才发现,物质上的充足,确实会提高生活水平,可是,一旦过于沉迷,就会让自己欲望泛滥,无法自拔。不断的用物质,去填补内心的空洞,那是可怕的行为。
欲望越多,幸福感也就越弱,幸福和欲望是两个对立的存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人都不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不去建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只专注于个人得失,那这个世界将会陷入混乱,失去秩序。因此我们都需要修行,因为“心灵修行”的本质,就是学会掌控内心的欲望,填补心灵的匮乏。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圣人之志,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中了进士,随后入京城为官,在三十多岁时,被太监刘瑾陷害,当时的正德皇帝听信谗言,把他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的“驿丞”。他在那里苦修六年,为自己打造了一具石棺,专心修道,最终悟出了“阳明心学”,后来将其发扬光大,影响了此后中国五百多年的思想史。
本书是通过王阳明写下的书《传习录》,再加入了作者王觉任对于佛教、西方哲学、心理学等知识理念,针对当下的许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系统性解析了“阳明心学”。
心学理念:
1.人心与天理:“心”即是天理。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并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
2.存天理,去人欲:这里的“人欲”,是指人的“超出合理范围、违背正当原则的欲望”。
3.知行合一:“知”,是去为自己的世界建立意义,“行”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
4.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开启、运用、传递你的正能量。
5.专主一个天理:坚守自己的道德意识,守护内心,不受污染。
6.立志:为自己设立目标,关注我们的精神、信仰、自由。
7.下学和上达:感官能够感受到的东西,都是“下学”;可以为灵魂、精神补充养分的,才是“上达”。
8.有经有权:有“原则”和“权变”,不需要墨守成规,天理可以因时制宜。
9.做人之道,成色与斤两:做人,首先要注重内在的人格,然后才是外在事物。
10.慎独:自己为自己负责,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世界,为自己而活。
11.知昼,则知夜:我们的肉体和精神,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就等同于一次次的死亡。因此,死亡的同时,也会不断获得重生。
12.认本来面目:真我,不是外在的一切,而是脑中的良知意识,知道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