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1-3章 读书笔记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引入到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从作者所举出的许多个例子感受到,人是受社会影响的。社会影响 的定义: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引申的问题是:人们以怎样的方式接受影响?人们为 什么接受影响?哪些变量增加了或者减少了影响的力量?这种影响分持久的与短暂的吗?哪些变量回影响持久性呢?
事后聪明偏差,定义为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预测能力。这意味着几遍得出的结论在我们看来是常识,也是有其仔细考察的必要的。因为很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经过考证后恰恰是错误的。
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之事的人未必疯狂。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影响为数众多的人行为的社会情境。因此,作者认为将疯狂之事的行为人列入精神病并不利于增加我们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更有益的做法是尽力去了解情景的特征与产生疯狂行为的过程。人们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以便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之间排除。但是置于同样的环境之下,“好人”也是可能做出疯狂之事的。正如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关于模拟监狱的知乎回答(电影:踏血寻梅)
第二章 从众
从众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不好与好,对于这个词的刻板印象是需要被改变的,具体的分析从众在一个事件中起多大作用,以及怎样起作用的过程很重要。
不顺从的人不从众的举动,在很久以后可能会被历史学家文学作品称赞,但是在当时未必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喜爱。并且很多数据与例子证明,人们喜欢的,权力机构与规范群体更喜欢的,是从众者,而非偏离者。但是这不意味着,从众是一概符合时宜的。
Irving janis所定义的群体思维里,它指的是,人们采取这样一种思考模式:在一个有凝聚力的排他群体里,由于人们共同的追求占统治地位,因此这个群体会无视对于可供参考方案的客观评价。这些群体处于盲目乐观之中,当不同意见被阻拦时,这种乐观得以维持他们的决策。正如alber spreer所描述的希特勒的圈子以及尼克松的宫廷卫队。
从众的定义: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真实的或是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意见发生了改变。
solomen arch的直线实验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他人的意见,至少三分之一的做出了偏离原来简单并且正确的答案。在这个实验背景下,和别人说一样的没有明显的奖励,反之也没有惩罚。那么这种情境下,人们为什么从众呢?第一,他们开始确定他们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目的是确保意见正确)第二,他们希望避免因为不同的意见而招致别人的反感。(目的是不辜负别人的期待)实验里这两个目的是冲突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两个目的可能是一致的。
大多人认为自己的目的是一,而别人从众的目的是二。并且绝大多数人对自己从众的行为的预测是过低的。另外,可以得出的结论之一是留给人的私密性越大,人们从众的可能性更小。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
一致性。持有异议者的出现可以助长人们远离从众的影响。
表态。事先表态有利于不从众。
责任。人们只有在意识到自己要对这项没有异议的决定负责任时,才能不为相安无事去迎合他人。
个体与文化。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很好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当前任务,他们就很容易从众。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以及女性更加容易从众。
增加压力的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群体更易从众。一,有专家组成。二,成员是类似的。三,成员对于个体是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确认自己是被朋友们喜爱并接受,他就更可能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而如果一个人在群体里没有安全感,就更不可能表达不同意见。权威的外表也使得从众更佳可能。malcolm gladwell 曾提出过,当某些有威望的人恰巧在适当的时间出现于适合的地点,主流社会走势就会通过从众机制而发生戏剧性的改变。这些人是“链接器”,临界点是“引爆点”。
奖惩与信息
正如在定义那一部分关于人们从众的2个原因推测:一是怀疑自己的信息不正确。二是为了保持他人的好感,避免惩罚。
在许多情景中,人们遵循他人的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是人们采取合适行动的唯一指南。(信息)当物理现实变的越来越不可琢磨之时,人们就会更加依赖“社会现实”。在一种不确定的,其他人通过为我们提供信息,暗示在特定场合人们的一般做法,从而诱导我们从众。如洗澡的实验和停车场的卫生处理。并且进一步,在随后类似的情景里,无需暗示,我们便会重复学到的行为,除非我们一是到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如果从众的原因是与信息源相关的,那么这种行为的影响会比想象持久。
从众还可以影响我们对于情绪判断。我们的情绪产生过程是这样的:感受刺激-认知判断-确认情绪。实验证明,在感受到刺激(不知从何而来的生理反应)后,他们可以把这种刺激解释成愤怒或是高兴,并且受到别人表现的影响。
从众甚至影响生死,死刑认定程序,指的是在为一个谋杀案选定陪审团的过程中,反对死刑的陪审员都会被排除于陪审团之外。这个过程会让那些没有被排除在外的人被暗示:法律不支持那些反对死刑的人。由此,他们会被误导判死刑的可能性增加。后来的实验表示,观看了死刑认定片段的旁观者,比起缺少这一片段观看的人更佳相信被告是有罪的。
对社会影响的反应
出了之前关于原因分析的分类办法,从众还可以根据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分为三类:
第一,依从。表示一个人呢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这种手段非常有限并且只有兑换了才有效。依靠的是权力。注意次级收益,意味着如果人们即使最初依从的原因,如奖惩不再,继续这种行为依旧有别的价值,这种依从就会被继续下去。
第二,认同。意味着一个人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只是为了与认同的某人建立令人满意的关系。这种手段在看到一个更加值得敬重的人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时,就可能被改变。依靠的是吸引。
第三,内化。如果施加社会影响的人被一个人认为值得信赖并且具有很好的判断力,这些信念就会被接受,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自身一部分。依靠的是可信性。
任何具体的从众行为都可以被划分到这三类。并且,第一与第二类人通常对于从从众行为中学会的信念挺刻板,因此很难感受到一些环境的重要变化。遵守“限速驾驶法规”这个例子里,依从的人只在有警察时放缓速度。认同的人会一直慢慢驾驶,因为他可靠的父亲也曾一直如此。内化的人在确认没人,不会出事故时会加加速,到了特定的时刻,认为危险时,又特别遵守。
服从是依从的一种形式
依从虽然是短暂的,非固化的,但却不是不重要的。
在stanley milgram的电击实验中,绝大多数人(65%)看到别人痛苦的反应,依旧选择电击直到最后。(服从权威)
决定这个服从的因素:权威的合法性。(耶鲁大学的科学实验和临时来充当权威的人会产生45%的差距)权威人物是否在场。面对苦难者的距离。
虽然绝大多数人会沉醉于自己宁折不屈的幻想中,但是实际情境的压力是会超越他们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的。
人们很难意识到某些场合自身的脆弱之处。
不介入的旁观者是从众者
所谓旁观则会效应,定义是其他在场旁观者在场会抑制人们采取行动。大量的人目睹危难事件,将对咩个人的帮助举动产生抑制效应,这里的不介入,可以看作是一种从众行为。你可能在这种情境下,反问自己”如果事情真的很严重,为什么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会站出来做点什么呢?“如果有人通过不介入这个行为作出了不良的示范,或者某一行为的责任看上去被扩散到每个人,人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投币相互帮助。并且,由于我们的社会认为在公众场合毫不掩饰个人强烈情绪是“不冷静的”,我们到多数人在这种场合表现很无谓。
哪些因素会提高人行动的可能呢?人们意识到他们休戚与共,共命运。人们处于面对面的情境之下,不可能迅速离开。事件被描述为非常紧急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时唯一知道紧急事件的人时。
抑制的因素:帮助的代价太高。人们意识到帮助未必带来好处,这时人会产生移情,意味着受难者的痛苦也会是我们产生不愉快的生理反应。
第三章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大众传媒的影响远超过人们想象。无论是《浩劫后》如何激发人们对于核战争爆发可能性的态度与采取行动,还是《受害者的呼声》这类事件对于受害女性群体的暗示:警察不后悔相信他们。引起的反应与后果。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影响着我们。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横就是说服大众。这些影片和重大新闻事件的反复播出,不仅仅在当时的参与人产生巨大影响,还成功地影响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对于生活中相关的重大事件的反应。或许新闻广播员并非努力向我们推销什么东西,但是新闻制作人可以决定拨出哪些事件以及播出多少次(频率)。
而那些因素决定电视新闻的内容呢?吸引观众是很重要的因素。例如骚乱暴动这一类事件,新闻往往关注的是暴力行径,而非事后有序的疏导。(但是疏导也是这个事件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画面更具有刺激感,更能迎合观众的兴趣。这歌结论不意味着暴力事件不需要被报道。(如911)
我们总是需要获得有关的信息,而媒体是做到此的重要途径。但是媒体可能也会起到反作用,不能帮助我们对于一个事件进行更深刻的理性思考。
媒体感染
情绪感染使得一些事件的影响扩大。如同某产品化学药品出问题,会引起大规模恐慌认为什么都会中毒。又如,媒体对于自杀事件的曝光,亦可能触发随后的盲目性模仿性自杀。
并非媒体制造了这些事件,这些事件也并非不应该被报道。这里强调的事实是:对报道重点的选择使得媒体有可能决定随后发生的事件。即便媒体本身是无意的。
政治家也是演员
候选人花费更多精力去筹集竞选捐款,用来商业电视广告的现实说明,精心挑选那些将要在媒体上出现的材料,这种行为,是一种为说服做出的努力。
借助感染力的效果
人们所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对于广告的怀疑度就越高。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避免被说服,而实际上,我们仍然受影响。即便电视广告不客观,但我们容易被他们的感性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下,某个产品越熟悉,人们越会被吸引。二电视广告是增加熟悉程度的好途径,由此,销量会增长。
候选人投票和买洗发水是同样的决策。正如1988年的美国竞选。
教育还是宣传?
作者认为无论所谓的宣传或者教育,实际上都是一种说服。因此,一个人将特定的教育过程视为教育还是宣传,取决于他所持有的价值。
正如一道道银行贷款利息的计算题里理所当然的承认了贷款,利息这些资本主义运营的合法性。
对于总统候选人的推销,更像是对公众在候选人政策与美德方面的教育。
说服的两种途径
区分两种途径来自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对于这个试图说服自己的观点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还是不假思索的接受呢?
第一,中心路径。涉及的问题与我们有关或者对我们很重要时,对观点加以权衡,考虑论据的真实性,对观点进行系统的思考。
第二,边缘路径。相反,不是特别相关的问题,我们容易受不太相关的线索的影响对观点做出别的反应。(如措辞形式,押韵)
宣传有效性的三个影响因素:1.宣传来源2.宣传性质3.接受者特征(即谁以怎样的方式对谁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