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对不起,我没法儿把您当亲妈
1
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笑倒一大片:你傻啊!谁会把婆婆当亲妈呢?!
话是这么说,可大多数人都不这么做,不把婆婆当亲妈,却总拿婆婆跟亲妈相提并论的比比皆是。反之亦然。
不信你看这些话语熟不熟悉:
这位婆婆说:我家儿媳妇在家啥也不干,油瓶子倒了也不扶一下。闺女哪儿会这样?!
那位婆婆说:我这么辛苦地帮她做饭,连句“好”也没有!
这位儿媳说:做饭总是来回就那几样,也不知道换个口味。每次我妈在,总是调着样儿给我们做好吃的。
那位儿媳说:我婆婆总是那么强势霸道,哪儿像我妈总是替我们考虑!
……
在中国,婆媳关系永远是街头巷尾女人闲谈的重要话题之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挑理;住在一起的,挑得更多;因娃住一起的,问题最多。彼此非常满意的少之又少。
2
我家也不例外。
刚开始住到一起矛盾真多!
生完娃后的第44天,爸妈回家了,为了照顾孩子,只见了两面的公婆第一次入住家里。想到爸妈临走前对我的反复叮嘱,虽然住到一起有很多不便,但我仍然努力去做一个“好儿媳”。有活儿抢着干,给公婆买衣服、看病都跑在最前面,与老人相关的重要日子我也总是先惦记着……自认为对待公婆比他们的儿子都做得好,也比对我爸妈都好!当然,相对于别的公婆,尤其是善良勤劳的婆婆,总觉得自己够幸运、够幸福了!
可都这样了吧,问题还是接连不断。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就已经产生一大堆矛盾了,更不要说很多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着实让人憋屈。举两个算是无关痛痒的小例子吧!
有一次,饭菜上桌,我突然发现:婆婆给老公盛的汤里,肉竟然比我多好几块,而我的么,大多都是骨头!一下子觉得委屈又愤怒:暑假回家后,看到我瘦了很多,爸妈心疼得不得了,临走时,硬是给我买了好多新鲜牛羊肉,大包小包让我带回好好补补。当然,也嘱咐他们那干瘦的女婿多吃点儿。
我忍住没有爆发。要为这点屁大的事儿大动肝火,也太小肚鸡肠了吧!结果这种事屡屡发生。
又有一次,洗衣前我发现:老公换下的裤子被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放脏衣的收纳箱里,而我的则乱七八糟堆在里面。心里憋屈得慌:儿子入园后,婆婆的闲时大大增多,她趁我们不在,用洗衣机洗了我俩的衣服。我认为,我们上班忙,孩子的衣服她洗洗还说得过去,但给我俩洗实在过意不去。于是,我嘱咐她别再洗了,放到周末我自己洗就成。看吧,她给我们洗衣,她儿子一句好都没说;我替她考虑了,她却这样区别对待!
3
直到朋友Y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她毫不客气地说:“你这叫‘任劳不任怨’!”
是啊!我发现自己为公婆做的很多事,都带有自己的期待——期待自己像对待爸妈那样对公婆,然后就能收获像爸妈对自己一样的情感和实际付出。每当“付出”大于“收获”的心理预期,就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委屈,甚至怨恨。
继续向内看,我发现: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与公婆的相处中,而且也出现在与老公、孩子,甚至朋友、学生、同事的相处中。比如,我认为自己记住了老公的生日,他就应该记住我的;我对儿子全心付出,他就应该非常乖巧懂事;我为学生做了“那么多”,他们就应该体谅我、心疼我……
事实上,所有这些,都是自我边界不清的一个泛化表现。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我可以做自己,但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做的和我一样好、一样多。
可是,生而为人,总会有期待啊!怎么破?
在无数次纠结后,我才渐渐明白:如果有期待,那就带着期待去做,但要对自己的期待有所觉察;当你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要清楚:我是带着期望去做的,我愿意承受期待落空后的失望。至于对方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嫌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那我可以不付出啊!如果做不到“任劳任怨”,那么,至少做到“既不任劳,也不任怨,”总比无功的“任劳不任怨”和无用的“任怨不任劳”强吧!
头脑明白,不代表脚步就能随时跟上。这个边界清晰的过程,历经六年的反复磨合,才慢慢分离和呈现开来。公婆的家事,我从最初的“热络”干涉中渐渐退了出来;打心里不愿意付出的事情,无论对待公婆、老公,还是儿子,我都不再逼着自己去做。只有建立清晰的边界,才能拥有真正的亲密与和谐。渐渐地,在与公婆相处的过程中,不满与委屈越来越少,相处越来越融洽,尤其公公回去后的一年多里更是如此。
4
矛盾少多了,但问题还是有啊!比如,婆婆给她儿子洗衣服,不给我洗啦;比如茶几上的灰几天都没擦了;再比如,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依然有很多矛盾啦……
直到婆婆第二次回老家。
当琐事重新包围我,当大部分家务重新由我来做,当孩子完全由我们来管……我才意识到两个事实:
第一,婆婆就是婆婆,当然不是亲妈!我本就与老公非血缘结合,而且有那么漫长的不同经历,有那么多的不同观念,更不要说公公婆婆了!她对自己儿子好,那是理所当然;如果对我俩完全一视同仁,那才叫稀奇呢!
第二,这个家是我们仨的,我和老公对这个家负全部的责任,而公公婆婆来这里仅仅是帮我们的忙。即使他们什么也不做,或者做“错”了什么,问题也不在他们。
5
当我看清这两个事实后,不平衡感又少了许多,不仅如此,也才发现:婆婆竟然为我们做了那么多!
每天回到家,都有热气腾腾的饭菜上桌等着我们吃;
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力,变着花样儿,为我们做得可口清爽;
他们爱吃面,我爱吃米,她便想法儿满足大家的需求;
孩子脱下的衣服,她总是及时清洗得干干净净,晾干后叠得整整齐齐;
只要她有精力,家里一定是干干净净的;尤其厨房,总是擦洗得铮亮发光;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她会让“公平”达到最大化;
她总是对孙子很温和、很有耐心;
她总是为自己考虑很少、很少提要求……
6
而反观我自己,自己又为这个家尽了多少责任、为老人做了多少事呢?!——总是做得少、想得多,还一副你欠我的心态,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哎!人们总是容易看到自己的付出,而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
因为我们不愿意正视或无法看清自己的问题,便将问题投射到身外。指责别人,总比指责自己来得舒服。
王凤仪老人说:“道是尽的,不是要的。”
我想,从他人的角度讲,很多事都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但这与我们自己无关。即使是在他们职权范围内“应该”的事情,也值得我们发自内心地去感激。
因为这样的发现,在婆婆重新来京后,我的眼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回家后,看到干净整洁的屋子,心生感恩;
看到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心生感恩;
看到阳台上迎风招展的衣服,心生感恩;
看到阳台上绿意盎然的盆栽,心生感恩……
很多事情,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表达,但内心依然萦绕着一股由衷的感激之情……
渐渐地,我发现:自从婆婆返京后的两个月里,她为我们做得越来越多,我们相处越来越融洽,甚至比和老公都要好!
因为向内观,少了计较,多了体谅与感恩,爱的能量便在彼此之间流动起来。
婆婆,我的确没法儿把您当亲妈,但因为您是我男人的亲妈、我儿子的亲奶奶,更因为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