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哪有什么永恒

与父母谈论 “孩子是同性恋”的话题并不容易,也许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

第一层:病与非病。

如果认为是病,那当然不管花多少钱,付出多少努力,都想让孩子去“治这个病”。

与之同级别的是“错与非错”——如果错了,当然就强逼他改。

剥除这一层固着的观念之后,意识到“同性恋不是病也没有错”之后,再看其他的反对原因。

接下来才是真正困难的部分,因为上面的问题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可以明白。

而真正难以剥离的,对于亚洲父母而言,是——我和你。

我们的父母习惯性地认为,我的一切都是可以给你的,而你的一切都是关于我的。

无论孩子是否已经成年,这种剥离始终做得不够彻底。

——或许,也不可能彻底。

也许是恐惧剥离之后带来感情疏离。

在父母的观念里,一方面是:我这一生一世辛苦劳累,都是为了你。

毫不讳言,这确实是很多父母奋斗的动力之一——他们的动力来源于对家庭的责任、对后代的义务与期许,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实现。

由此主导的一生,遭遇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尽如己意的“重创”之后,自然产生巨大的失落和空虚。

这种传统观念的另一面,必然是要求哪怕已经成年的孩子,依旧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发展未来的人生。

因为我的一生都是为了你,所以你的一生也应该把我的意愿充分考虑在内——这样的表述,应该算是和缓的了。

如果这让你有一种印象,认为亚洲的家长是无私到忘我境地的,那又不尽然。

因为亚洲的家庭往往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而联系紧密的背景之下。

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自己的所作所为无不受周围环境的判断和评论所影响、所规范;同时,也要求孩子的所作所为千万莫令自己蒙羞。

我们的父母会说:你的某种做法会让我被口水淹死。

会问:当别人知道你这样,会怎么说我?

所以,亚洲家长的无私付出,其实潜在地要求孩子另一种形式的回报。

只是,也许父母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所以归根结底,同性恋问题从来不只是单纯的身体性取向问题,而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逐层剥开来看,才会看清楚究竟有多少因素在其中施加影响,暗自发力。

这个“剥”的过程看似残忍,也势必感觉疼痛,但它不是毫无意义的切割、屠宰。

这是一款建设性的手术,经历必要的痛楚之后,彼此都将获得更多的自由。

亲子之间在自由状态下产生的依恋情感会结成一股纽带,它至为纯粹,它坚不可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