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调频硬读《随园诗话》

硬读《随园诗话》(136)

2019-03-02  本文已影响63人  真老实人_425a

卷四(一二)

雍正甲寅,海宁陈文简公予告在家,来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观者如堵。余年十九,犹及仰瞻风采。先生仙风道骨,年已八十,犹替人题陈章侯《莲鹭图》云:“墨花吹得绿差差,小景分来太液池。白鹭不飞莲不谢,摇风立雨已多时。”书法绝似董香光。余生平所见翰林前辈,如徐蝶园相国、陈文简公、黄昆圃中丞、熊涤斋太史,皆鲁灵光也。

雍正甲寅,雍正12年,公历1734年。

海宁,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位于浙江省北部,东邻海盐县,南濒钱塘江。1986年撤县设市。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置海宁郡,寓“海洪宁静”之意,辖盐官、海盐、前京三县。其境内名胜“钱江涌潮”,自唐宋便已盛行,闻名国内外,“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至今仍吸引八方宾客,一睹涌潮奇景。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俗呼“陈阁老宅"。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六十年,调礼部。雍正五年,任礼部尚书。雍正七年,因年近八旬,精力尚健,定为“优眷老臣”,授为额外大学士。后实授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雍正十一年,大学士陈元龙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下令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退休。乾隆元年,陈元龙去世,年85岁。谥文简。著有《爱日堂文集》、《爱日堂诗集》等。

予告,汉朝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法令可带职休假,则称予告。予告不得归家,但居官不视事。一说官吏考课得三最,方得予告。东汉和帝时,此制废。后代凡官员因老、病休致,亦称予告。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诗:“甲子春,方得旨予告。”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图》(含《屈子行吟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莲鹭图,指白鹭与莲花相配之图样,为“路”与“连”谐音,表示科举仕途顺利。古时科举时代士子为求功名,特别喜爱一路连科题材之装饰。“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芦苇之“苇”与“闱,科举时代称考场为闱场”谐音。芦苇生长,常是棵棵连成一片,故谐音“连科”取意。旧时科举考试,依次为县试、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鹭、荷花、芦苇组成的图称为“一路连科”,寓意应试连捷,仕途顺遂。

差差,汉语词汇,音chà chà,犹参差不齐貌。《荀子·正名》:“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 杨倞注:“差差,不齐貌。谓论列是非似若不齐,然终归於齐一也。” 唐温庭筠《东郊行》:“绿诸幽香注白苹,差差小浪吹鱼鳞。”唐郑谷《莲叶》:“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清钱谦益《书石屋语录》诗:“神剑光差差,飞矢锋镞镞。”

太液池,又称“泰液池”,古水池名。最早为汉代皇宫园林中大池,由于其水面宽广而得此名。象征北海。后世唐、元、明、清在皇家园林中的大池均沿用此名。汉时,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唐代的太液池始凿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时正式使用,直到唐末被废。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元代的太液池是现在北海与中海的总称,那时南海(湖)还没有。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

董其昌,(1555-1636年),汉族,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

徐元梦,(1655-1741年),姓舒穆禄氏,字善长,号蝶园,满洲正白旗人。清大臣,帝师。康熙十二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康熙二十二年,迁太子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三十二年,供职上书房,教诸皇子读书。康熙四十一年,充顺天乡试考官。康熙五十三年,授浙江巡抚。康熙六十年,上赐以诗,曰:“徐元梦乃同学旧翰林,康熙十六年以前进士只此一人。”雍正元年,署大学士,充《明史》总裁。清高宗即位,命直南书房,充《世宗实录》副总裁。乾隆六年秋,有疾,十一月,疾剧。乾隆命皇长子永璜视疾。又遣大使来问候,徐元梦伏枕流涕曰:“臣受恩重,心所欲言,口不能尽!”大使出去后,呼曾孙取《论语》检视良久。翌日遂卒,谥文定。

黄叔琳,(1672—1756),幼名伟元,字昆圃,又字宏献,号金墩、北砚斋,晚号守魁。清朝大臣,学者。康熙时进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詹事,内阁学士,礼部、刑部、吏部侍郎。时推为巨儒,世称北平黄先生。著有《史通训故补》、《文心雕龙辑注》、《观北易抄》、《诗经统说》等。

熊本,号涤斋,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熊一潇子。熊一潇卒,遗疏至京,熊涤斋窜入荐己话,事发罢官。其子学鹏少年中进士,遂依子而寓居南京。与袁枚交往甚密。

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后因以“鲁殿灵光”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亦省作“鲁灵光”。语出《昭明文选》卷十一〈赋己·宫殿·鲁灵光殿赋并序〉:“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意者岂非神明依凭支持以保汉室者也。然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亦所以永安也。予客自南鄙,观蓺于鲁,睹斯而眙曰:嗟乎!诗人之兴,感物而作。故奚斯颂僖,歌其路寝,而功绩存乎辞,德音昭乎声。物以赋显,事以颂宣,匪赋匪颂,将何述焉?”

本人翻译:

雍正十二年,海宁陈元龙阁老卸任官职在家颐养天年,来杭州游览西湖。世人知道他是三朝元老,围观的人密密匝匝好像墙一般。我当时十九岁,也赶到现场去仰瞻风采。陈阁老仙风道骨,虽然年已八十,还替人在陈章侯《莲鹭图》上题诗:“墨花吹得绿差差,小景分来太液池。白鹭不飞莲不谢,摇风立雨已多时。”书法绝似董其昌。我这一辈子所见过翰林院前辈,如徐元梦相国、陈元龙阁老、黄叔琳中丞、熊本太史,都历经劫难而硕果仅存的杰出人物啊。

真老实人言:

本条诗话,除了记录了陈元龙游西湖之事外,特别记录了其在《莲鹭图》上的题画诗。题画诗是中国诗歌与国画艺术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能够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中国画的想象作用,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由于受画面主题的限制,题画诗得之不易,欲工尤难,贵在诗传画外意,画显诗中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为苏轼题慧崇和尚画《春江晓景》诗,这大概是最著名的题画诗,也是人们常疑惑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问题的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