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伏妖篇》:首先是产品,然后是电影
对于春节档的电影,魔鬼并不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这个档期的电影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电影整体质量的好坏,更多的是追求一个大环境下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先看了成龙的《功夫瑜伽》,后看了《西游伏妖篇》,两部影片在这方面是相同的。这给我整体的感觉就是刻意去迎合春节的语境,多多少少牺牲了电影自身的自然感。
徐克导演,周星驰监制。从台面上来看无疑是很豪华的阵容,这必然提高了观众的期待。
截止1月30日上午,《西游伏妖篇》豆瓣评分5.6分。我个人评分6.5分。作为对照,我给降魔篇评分7.5分。这篇文章我想细细说说《伏妖篇》的优点和缺陷,以及它们的成因。
要分析清楚《伏妖篇》的本质,就必须看到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这部分最后写。
新颖的视觉设计
这部分优点首先是沿袭了《降魔篇》里对猴、猪、沙的造型设计。对三个徒弟暗黑化的设定是我对《降魔篇》最推崇的一点。这并不是猎奇,而是我熟读数十遍《西游记》原著后自然而然的想法。
通读过吴承恩《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了。大部分人了解这个故事的起源都是六小龄童版本的《西游记》,而那部电视剧虽然经典,却是一部全年龄化改编的影视作品,与原著的气质相差极远。不说别的,就说猴、猪、沙的外貌那都是极为丑陋可怕,在跟随唐僧之前都是拦路吃人的妖魔,远不是什么坚定的取经人。就连唐僧本人也常常犯错、犹豫、不自信。我说相比86版《西游记》的唐僧,可能《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更接近原著的气质,你相信吗?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
而《降魔篇》和《伏妖篇》在这方面完全没有86版西游记的包袱。在气质靠近原著的同时,又以新颖的想象力和设计艺术重塑了三妖,这其中对猪八戒的塑造最为成功,常态下是油光满面的粉面小生,那副油腻僵硬的笑脸在《降魔篇》里令人生畏。在偏喜剧化的《伏妖篇》里,又修改了猪八戒的造型设计细节,更具笑点。
不仅是三个妖徒,《伏妖篇》对其他妖怪的设计也都是新颖,可圈可点的。蜘蛛精的妖身人身、全身金属风格的红孩儿、X光片的白骨精,这些大胆新潮又不显得胡编乱造的造型设计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
乱糟糟的其他一切
然而《伏妖篇》口碑差成这样,也是有其原因的。有些人说吴亦凡的演技太差导致影片口碑下滑,我觉得不是这样。对《伏妖篇》这种影片来说,演员的演技除非是灾难性的,否则并不足以强烈影响整部电影的水准。吴亦凡的唐僧的确演得不出色,但也决计背不了这么大的一口锅。
《伏妖篇》相比《降魔篇》的最大劣势,就是电影的节奏问题。
这部电影的节奏实在太差了,太乱了。没有一处流畅的过场处理,从第一场马戏团的戏开始,剧情就毫无章法,噼里啪啦乱打一通。人物行为既不是由剧情驱动,也没有什么说得过去的动机,感觉一切都在为梗服务。
这个锅,我想还是得星爷和徐克来背。我们回想起《降魔篇》,至少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明确的内核,虽然最后如来神掌的处理显得有点收不住,但毕竟只是剧作的小瑕疵。而《伏妖篇》呢?零零散散,打得热热闹闹翻天覆地,但也就止步于热闹了。
演员的问题也很大。吴亦凡作为主演实在担不起这个角色,面瘫反而成了他的唯一笑点了,而他不面瘫的时候就更尴尬了。林更新、包贝尔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评价,都是打卡下班的感觉。演的最好的我想是姚晨了……
这时候就只好怀念黄渤舒淇了。
商业电影?金融工具?
《伏妖篇》电影本身并没有很多可以说的。这种看起来热闹实质没有什么内容的电影,其实很适合大过年的亲朋好友一起去看。
但我想这部影片所折射出的场外因素,才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电影的产品属性与艺术属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从前的概念是电影和营销可以分开。电影的制作仍然可以关注本身,把商业的部分更多的交给营销宣发。而我们分析《伏妖篇》,则会发现这部电影从头至尾,都更像一个血统纯正的“产品”,甚至是一个金融工具。
《伏妖篇》的投资方之多样,分账之复杂,已经超过了我的理解范围。
或许我们在调侃徐克、星爷的时候,这两个名字正是为这个“产品”服务。
吴亦凡的名字也是“产品”的一部分。
西游记。大话西游。大年初一。这些都成了投资的一部分要素。
所以我后知后觉突然发现,现在的概念里,影片本身已经无法和营销分开了。对于这种制作等级的商业影片来说,电影就是产品,就是一次商业投资,不容有失。
而这里的“失”,已经与电影本身基本没有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