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小鹏:我要写游记

2017-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背包客小鹏

1

去年三月,我去北京录了一档电视节目。

节目录制现场,一位互联网行业大佬问我:“小鹏啊,最近在忙什么?”

我实话实说:“经营着一家青旅,还在写新书。”

可能“写书”这个点让大佬一下子找到了话题,他裂开嘴,笑着拉开阵势:“小鹏啊,现在还有人看书吗?你知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时代?”

我一脸懵逼,他笑着继续。

“我告诉你,现在是直播时代。”这番对话发生在2016所谓的直播元年伊始,那时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各种直播app正方兴未艾。

紧接着大佬就顺势为自己的直播项目打起广告:“小鹏啊,我给你20个摄像头,装在你青旅里,每天直播,全景特写,我再给你导流,肯定火!”

后来节目播出时,这段被编导剪了,所以我没法准确复述每个字,但大意如此,尤其20这个数字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下了节目,我心里还一直别扭着。虽然大佬言之凿凿,可我无法完全认可他的观点,而我又有点口拙,当场反驳不出一个字。

其实我就是想问问大佬,这个时代,真的没人读书了吗?也不需要写书的人了吗?

2

的确是这样啊。

记得我本科刚毕业那会儿,也就是本世纪初,地铁里看书读报的比比皆是。

那也是纸媒的黄金时代。

可你再看现在,无论通勤时间马桶时间睡前时间,都统统变成了横着的农药时间和竖着的微信时间。

现在手机信号也是真快,仿佛不玩个游戏不看个视频直播就有点暴殄天物似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人群的减少也就顺理成章了。即使阅读,也基本放弃了大块头的长篇而选择几分钟就能读完的微型故事或者公号文章。

社会需求改变了,人们就得变着法子创造出新产品来适应这种变化,这是“我得做”。

可我的思维却是要把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是“我要做”。

对我来说,写作,更确切地说,写游记,就是我既喜欢又擅长的事情。

而且到现在为止,已经写了整整17年。

3

第一篇游记是本科毕业旅行回来后写的。

当时去的阳朔,风景美不说,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也让我无比羡慕。

旅行归来,我觉得有很多想法需要表达,就把自己关了四五天,憋出了人生中第一篇游记。

大约七千多字,分成十个小节,分别是遇龙河、老寨山、西街1、西街2、龙脊梯田……每节大约七八百字,不是不愿意多写,实在能力有限,每个小标题下面只能憋出这么多了。

当时我做了一个个人网站,再把游记一节节地贴上去。

那个网站的服务器在国外,网址极其复杂,我又把网址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同学。

很快就有了第一篇留言,当然是我同学留的:“写的不错啊,搞得我都想出去玩了。”后面其他同学跟帖,表示一致同意。

可我很快就发现这只是同学之间的客套之辞,因为并没谁像我一样真的跑出去旅行。相反大家都无比认真地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

只有我,把鼓励当真了,可能任何初出茅庐的写作者都喜欢听到赞美吧。我就像打了一针鸡血,开始认真策划起全新的旅行。

4

对于一个非常普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虽然这想法很美,现实却无比残酷,还不是得到北京去挤大型招聘会,得老老实实地投简历找工作。

本来以为上了班就收了心,可每次口袋里有了点钱,就开始按捺不住想出去走走的狂想,于是一次次辞职,然后去旅行,没钱了再找工作,如此循环。到后来简历上都不敢实话实说,怕没人敢要。

上面这段经历,不仅被我写进《背包十年》,也在无数次的分享会上提过。每次我都说是为了旅行而辞职。其实,那并不是事实。

在这里需要坦白一下,只有一两次的确如此,可更多的时候,则是因为我要写游记。

听到这个理由,但凡神志正常的人,都会摇头表示不信吧。可能你会反问,写游记跟上不上班没什么关系吧,那充其量只是一个爱好,还不至于用频繁辞职再找工作这种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跟心力的事来当垫脚石。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的写作没法像天才作家一样,脑子里有了想法,就能一蹴而就下笔千言,就像神枪手,可以指哪打哪。其实都不需要用天不天才来说事,在写那篇阳朔游记之前,我没有任何写作经验,高考语文甚至不及格。

这也让我的写作成了一件看起来十分笨拙的事情,直到今天也如此。就是每次动笔之前,都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一个沉浸的过程,让自己暂时忘了眼前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而进入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可以心甘情愿地为了彻查一个人名或者地名,用掉一整天时间;我不允许在自己的文章里出现任何事实性偏差;当我想起旅行中那些感动时刻,仍会像它们当初发生时一样动情。

可这个沉浸的过程,短则需要一两天,长则一个星期。

这就跟日常的朝九晚五产生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每份工作开始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忙的时候,晚上下班回到出租屋,别说静下心来写东西,有时鞋都没脱就躺在床上睡着了。

解决这个矛盾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辞职。

于是每次递交辞职信,我都有种义无反顾的感觉,如同重获新生。

5

就这样去一个地方,写一篇游记,再把游记更新到个人网站2.0版本上。我还买了一个.com域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方便地找到看到。

留言的人多了起来,渐渐有了一些同学之外的陌生人。

大多数留言表达的都是相同的意思:既向往外面的世界,可自己又走不出去,我的这个网站,就成了他们的眼睛。有的人心急,还催我快点更新。

那时的我,如同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现实中的我,每天仍会为了房租电话费水电费发愁,网络中的我,渐渐有了支持者和拥趸,他们在推着我往前走。

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留言板上有个自称编辑的人,想要发表我写的一篇游记,问我是否同意。这,还用得着考虑吗?

那是上海的《东方早报》,出刊后,编辑把报纸寄到我家。那是我的文章第一次被印成铅字,两个A3幅面的整版。虽然文章早就烂熟于心,可我还是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我发现在电脑上看和在报纸上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随后那份报纸又在我爸妈手中传阅。

又过了两个月,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张稿费汇款单,1400多。

那笔稿费让我动了另一个心思,原来写游记也能赚钱啊。如果赚的足够多,我就彻底不用工作了。

我开始琢磨着如何把爱好变成事业。

我算是运气不错的人,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蓝海。

那时候能出国旅行的人还不多,时间金钱签证都是门槛。而我又是个敢于all in的人,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买了机票。当时我就想,你们都去投资股票买房子吧,我把赚到的钱都投资到自己身上。

即使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也是冒险而天真的,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可是我赢了。

因为那时候每家跟旅行相关的纸媒都嗷嗷待哺,需要大量稿件来填充版面。而我去的地方还算新鲜,视角也算独特,对待写游记这件事又无比认真,于是约稿不断。

从那儿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班,我成了一个专门写游记的自由撰稿人。

6

很快我就发现,做一个全职撰稿人一点都不像看起来那么美。

虽然稿约不断,可这行拖欠稿费的现象也相当严重。从交稿到出刊大约需要二三个月,通常还要再等三个月才能收到稿费,被拖个一年半载也是常有的事。

这些钱除了用来维持我在北京的日常开销,大头还得用来旅行。没有新的旅行体验我就写不出新的稿件,写不出新稿就意味着零收入,那又吃什么喝什么,我想不出除了喝西北风还有什么东西是免费的。当一个人每天疲于应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时,再去谈什么梦想只会显得幼稚可笑,而我也过了即使幼稚一点别人也无话可说的年纪。

白天还好,戴上面具混入人群假装风平浪静,可一到夜晚,当我望着空茫茫的天花板,那种无所事事的迷茫能将人的所有自信撕成碎片。

究竟应该坚持还是放弃,是那段时间思考最多的事。

这也成了那年只身前往中南半岛的起因,本来计划沿着湄公河一路南下,没想到在老挝北部的孟威村耽搁了将近一个月。

实际上,我一共在那个渔村经历了三重雨季。

首先,那是一个真实的雨季,每天下午都瓢泼,每个夜晚都滂沱。

在那个偏远的村庄,我不仅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偷了钱,连生命都受到威胁。这如同旅行路上的一场大雨,整个人都湿透,心情也阴郁。

我也在那里经历了自己人生的雨季。站在不知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因为遇见的朋友,遭遇的挫折,还有那些最终没说出口的再见,让我明白,人应该听从内心声音而活。

就这样又坚持了两年,到了2010年,为了纪念自己的十年行走,我的第三本书《背包十年》出版了,至今已经加印68次。我的人生也因为这本书而彻底反转。

其实我一直知道,让那本书风光的原因,无非是出版时机正好踩到点上,赶上了中国人出国旅行新浪潮的始点。

在《背包十年》和同期若干本旅行类书籍的带动下,那几年简直是游记书最红火的几年,只要稍微有特色有想法的,想不火都难。

可时代又变了。

签证放宽了,出国旅行的门槛越来越低,中国人的荷包也越来越鼓。既然你自己就能前往心中的梦想之地,干嘛还要看我写的游记?只要是认真行走的人,谁还没几个精彩的故事啊。

同时以旅行为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无论你去哪儿,都一定不新鲜;无论视角再怎么独特,也肯定有拾人牙慧之嫌。

渐渐的,游记成了小众读物,写写游记就能养活自己的好日子过去了,纸媒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复返。

7

可我仍旧保持着写游记的习惯。每次动笔都在春天,每本书的出版都在十月,且无一例外。

从2004年的《我把欧洲塞进背包》(处女作),2007年的《莲花之上》(深度漫游),2010年的《背包十年》(最卖座),2012年的《我们为什么旅行》(概念先行),2015年的《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字最多也最厚),再到今年的《孟威村的雨季》(豆瓣9.1分)。

从这些年份,大家就能看出,我不是个高产型的写作者,每隔两三年才能出一本。以前会觉得自己写得慢,现在看来,这反倒成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我既没在游记最红火时一年写好几本,也没在旅行书已是明日黄花的现在放弃写作。无论时代怎么变,都好像跟我没有太大关系。

除此之外,我还对自己有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我属于小学生类型的写作者,就是只能写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故事。我写不来虚构的故事。

我崇拜那些老天赏饭型的写作者,可能终此一生,我也只能遥望钱钟书沈从文们的项背。我甚至连祖师爷赏饭都算不上,因为我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并非来自文笔如何精湛,相反我早自知那是我的软肋。我的自信,来自于对写作时那种刀枪不入的状态的着魔。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这才是我的护身铠甲。就像梵高只是要画要画要画,而我也只是要写要写要写。无论被画笔渲染的,还是被文字写下的,都同样炽热、浓烈、沸腾,那是心中的色彩,也是生命的颜色。

8

最初想写游记,是因为在阳朔之旅过后,有些想法需要表达。而这种表达的过程,让我感到身心愉悦。虽然当时字笨句拙,可在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又好像把那段旅途重新走了一遍。

后来写游记就成了我的兴趣爱好,从本质来说,这和集邮、养鱼、种多肉没什么区别。可我一直做,不放弃地做,全力以赴地做,这件事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从量变到质变,从一个个小台阶变成跑变成飞。

我的早期游记基本都是流水账,时间,地点,人物,再加一堆形容词。渐渐我发现我能在以上游记四要素之上加入人物之间的对话,改变叙事的结构,甚至让故事的走向通过多重反转来完成。在《孟威村的雨季》里我都数不过来写了多少个反转,且没有一个刻意为之。

2004年出版的那本《我把欧洲塞进背包》,基本就是一本图文集,全书只有六万多字,不得不靠大量图片来凑页数。我不是说图片不好,其实在任何一本旅行杂志里,图片都远比文字重要。可我们谈的是游记,是文学的一种,就是要用白纸黑字,通过对旅行中繁复琐碎的细节的记录,转瞬即逝的情绪的记录,刻骨铭心的故事的记录,让读者身临其境,并在他们的脑海中重构一个世界。我还有个奢侈的想法,就是希望读者脑中的世界都千差万别,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底色各不相同,即使读到相同的文字,也能碰撞出不一样的花火。

而图片就过于具象,是一种单向传输,看一眼就能把想象力全部抹杀。

因而在我出版的第六本游记里,我抛弃了几乎所有与主体文字无关的东西,比如自序,名人推荐,历年旅行全记录等等,连目录都只有短短几行。

我希望游记就是游记的本来面目。这么做,不是大胆,而是自信的另一种体现。

这就是在我漫长的写游记的生涯中,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我想这个过程也适用于每个对自身能力存疑的朋友。你首先要找到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的那件事,并一直做下去,你终将获得一种能量,而这能量就是我们战胜生活磨难的那张底牌。

9

我从突尼斯回国后开始写这篇《我要写游记》,因为时差还没倒过来,都是半夜写,写一节就贴一节到微博和朋友圈。

半夜不睡觉的夜猫子还真不少,很快就看到若干留言。

微博上的一条:

小鹏啊,11年6月我就是看了你的书,想都没想就买了车票去了阳朔。杭州—阳朔,硬座,来回40个小时,包括晚点的时间。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先生,他是同住青旅的我的上铺。现在我们的女儿4岁4个月了。谢谢你!

朋友圈上的一条:

我高二高三的时候每天翻你写的我把欧洲塞进背包,现在还记得郁金香。动不动就去翻翻你的个人网页,上面好多照片。其实能写一本影响别人的书很难,但是你的书真的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这位同学现在在瑞士工作)

看着这样的留言,我对着电脑屏幕,笑得像傻子一样。

我的文字能对读者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是17年前就知道的事情。这也是让我坚持写下去的原因之一,却还不是最重要的一条。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知道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也会影响到未来某个时刻的自己。

昨天晚上,我从成都坐飞机前往香格里拉。一上飞机就睡着了,可怎么睡都不舒服,各种姿势全试了一遍。左肩一直隐隐痛着,已经连续两个礼拜了,睡醒后心里想着得找个时间看看医生。身边有朋友断言这是肩周炎,我乐观地想,我是第一个发现背包客也有职业病的人,又悲观地担心以后再也无法背包旅行。

飞机落地,开机后小栾打来电话,他的坐标在北京,是背包十年成都店的设计师。他提出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消防,承重,荷载,其实这些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好几天,但迟迟找不到最佳方案。我心里着急,说出的话却没了力气。小栾打断我说:“小鹏哥,听你的声音怎么那么疲惫啊。”我苦笑着说:“是啊,就是觉得累,可能是白天说了太多的话,身体累,心更累。”小栾说:“鹏哥,我看过你写的书,那么难的时候都熬过去了,现在已经好多了,我们一定有办法。”

从机场回到我的香格里拉店,我放下背包,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孟威村的雨季》,顺手就翻到这本书的高潮段落,就是那个差点让我失去生命的暴雨之夜。紧接着看到书上那句话: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就一定要穿越茫茫黑暗。也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在那个夜晚不再害怕。

其实我这大半年来的雄心壮志也几乎全部来自于这本书。每当不自信的时候,就会打开它的电子档文件(那时书还没出版),有时跳跃着看,有时仔细地看(顺便挑几个错别字),然后就感觉浑身都是力量。

既然最黑的夜已经过去,而我又原本一无所有,也就不怕任何失去。想到这儿,眼前突然亮了一亮。

其实我一直知道,我写下的每个字,都会对未来某个时刻的自己,产生意义,可以帮我度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雨季。

10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去年三月那个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

我一定会eye to eye地看着那位大佬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

我是一个写作者,写游记就是我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事情。无论这是个什么时代,直播时代也好,人工智能时代也好,都总会有人要写书,也总会有人要看书。我就要看看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能不能好好过完这一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