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齐威王朝见周天子(前370)
日读通鉴 周纪0025 原创作品,一家之言,文责自负

原文:
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周烈王六年,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王室已十分衰弱,各诸侯国都不去朝拜,唯独齐王仍去朝拜,因此天下人愈发称赞齐威王贤德。
解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让齐威王提早登场了。
据后世学者考证,周烈王六年时,为田齐桓公五年,距离齐威王即位,还需耐心等上十几年。显然,这一段齐威王朝见周天子的记载,露出了很大的破绽。
那司马光为什么要特意写上一笔呢?
回忆一下《资治通鉴》的开篇,司马光提纲挈领,对名分礼制的重要性详加阐述,念兹在兹,时时刻刻不忘教导读者,一有机会就前呼后应一番,我们自然理解他的一片苦心。齐威王朝拜周烈王,代表诸侯能以身作则,尊崇天子,维护王权礼制,这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不啻一股清流,司马光就借天下人之口,称赞齐威王这个模范。
那么,齐威王是否真的朝拜过周王呢?
应该确有其事。但问题是,很难找到第一手的证据材料。
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战国时期的各国史料大量散失。司马迁和司马光编写史书,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我们这里,更难了,只能从侧面打听一番。
郑天挺、谭其骧等编写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说齐威王“继其父桓公在国都临淄稷门外广置学馆,招揽文士,议论政治,倡导仁义,率诸侯朝周。”下了齐威王朝见周王室的结论,但有些含糊,缺少细节支撑。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嘉威、宣能拨浊世而独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表明他对齐威王、齐宣王能冲破污浊的世风而独尊周天子持赞赏的态度,算是默认了这件事。
《战国策•赵策三》中,鲁仲连又说:“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这些材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司马光在事件叙述中所犯的时间错误。不过,在司马光看来,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齐威王朝见周天子背后蕴含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