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心理两性情感

为什么对我好的我不爱,对我不好的我痴迷?

2019-08-07  本文已影响6人  依恋心理

文 | 光之泉

/读前想一想/

你的身边有对你好的人,也有对你不好的人,你分别是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们的?

如果你对待他们的态度差不多,或者对待对你不好的人更关注、更热情,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对我好的我不爱/

每次对我们之间感情有疑惑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不停地call她,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

越call她她越烦,她越烦我越会不停地打给她,最终把她惹的受不了。

我知道这是错,甚至是病,但是管不住自己。

要说这么做的目的,自己感觉应该是缺乏安全感,想听她顺着我的意思,想听她服软。

前几天又犯了,她说受不了了,对我绝望了,要分手了。不想失去,却也是忍不住。

怎么能改掉这毛病?

由于缺爱者的亲子依恋关系模式不够安全、不够稳定、不够健康互爱,所以缺爱者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会感觉陌生,不知道如何相处,对那些对自己特别好的人更感觉陌生,可能会特别担心这种不真实的感觉,一旦沉浸进去,难以自拔的时候,对方突然变了,自己就完蛋了。——舆论八卦中,这样的案例很多很多。就算没听过,身边的“过来人”可能也会“语重心长”得提醒他/她。

所以缺爱者对对自己好的人,内心都有两个未解之谜:

为什么会对我这么好?——肯定是另有所图,我不能上当,不能让他/她得逞。

会对我好多久?——我要通过折腾来试试他/她。于是各种“作”。

每个人都追求安全的依恋关系,而不熟悉≈不安全,所以缺爱者内心的倾向,会对这种虽然对自己很好、但是内心一点都不熟悉的依恋关系感到非常危险、不真实、不长久,宁可折腾分手了伤心后悔,也无法不折腾,好好相处。

/对我不好的我痴迷/

1、女子A,新婚三月,结婚前就被家暴,男人外边还有姘头,并且没有办喜酒,男人说是没有钱,几乎每周都会被家暴,和朋友诉苦,却又不离婚; 

2、恋爱中的女子B,被男友追着打,却不提分手;

缺爱者从理性上会明白,对自己好的人才值得关注,对自己不好的人不应该关注,但是在感性上,很难把注意力从对自己不好的人身上拽回来。投射对对方的怨恨、安慰自己别太在乎对方,不断怨恨与自我安慰中内耗,但是仍然会去关注。为什么呢?两种可能。

一是因为熟悉这种不被好好对待的依恋关系模式——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就这样,父亲或者母亲也是对自己很苛责的、经常打骂的、经常批评的。这种情况,称作“依恋模式的强迫性重复”,依恋模式由于熟悉、有大量未处理的情结,潜意识不自觉得关注了。

二是因为从小是个很守各种规则的人,潜意识认为自己各种克制压抑,是个好人,而那种不守规则、很多方面看起来都不够道德的坏人,为什么活的比自己开心呢?很费解。这种情况,称作“压抑荣誉的消逝”,本来通过压抑本我获得好名声的荣誉感消逝了。

所以,缺爱者找的对象,总有父母缺点的影子。可能缺爱者从小都告诫自己,不要找个跟我爸一样暴脾气的人,但是最终找的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惹怒对方,让对方变成这样的人。

毕竟,对于内心最强烈的依恋需求而言,熟悉≈安全。

/这种情况怎么破/

缺爱者内心最亲近的依恋对象是——父母。

缺爱者内心最熟悉的依恋模式是——不够安全、不够稳定、不够健康互爱的。

缺爱者对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的态度是——有怨恨、有不满、有期待修复的愿望。

缺爱者在社交过程中、在婚恋关系中,一旦与人情感交流的时候,最容易激活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依恋关系模式——亲子依恋关系模式。

缺爱心理导致了不安全依恋的心理结构,内心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是不健康的或者不稳定的,要想改变,需要:

1、潜意识的改变。意识层面的“知道”和“克制”效果甚微,需要潜意识层面的深层改变。

2、围绕爱的改变。人是关系中的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除了自己之外至少还有一个人互爱。所以要以爱与被爱的主题来构建健康稳定的依恋心理结构,而不是追求成为完美的孤独个体。

3、成长性的改变。缺爱导致依恋能力没有得到健康发展,在社交中缺爱同伴依恋的能力,在婚恋中缺乏两性依恋的能力。

【判断自己的缺爱心理程度】 

缺爱疗愈专家:光之泉老师,知乎小V,心理学本硕全日制,博士研修,心理协会法人

可以加我微信:12315785,免费测试评估

公众号里也有很多心理测试:依恋心理(yilianxinli),让你一万年不缺爱的心理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