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在学校的那些年(十五)
我开始冷静下来反问自己,到底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难道就是为了找到一份铁饭碗工作,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我想起了那个游客与牧羊小孩的对话。游客问牧羊小孩:“你为什么在这里放羊呢?”
“因为我要把羊养大,然后去卖。”小孩答道。
“卖了之后呢?”游客问。
“卖了之后父母就给我读书,娶媳妇,生孩子。”小孩答道。
“生孩子后呢?”游客问。
“生孩子后,去买羊羔给他放羊。”小孩道到。
“给他买羊羔放羊后呢?”游客问道。
“把羊卖了之后给他读书,娶媳妇,生孩子?”小孩答道。
这是个幽默有趣却是极具启发性的对话。很多人读书读了十多年都没有真正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努力,你去问他们。他们就会说:“为了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些都是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个人的想法,也许他们小的时候就没有个人独立的想法,那双翅膀被父母剪掉了。
我忽然间觉得活了这么多年,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乃是为了父母而活。从小学开始,我为了取悦父母而努力读书考试,所看的书都是关于考高分的教科书类的书籍。我希望用高分来报答他们。我很少去反问自己需要什么,我更在意父母需要我做什么。
从小到大就经常听到父母挣钱怎么辛苦,我也被他们的辛苦所打动,唯有用优异的成绩来安慰他们。
上大一的时候,师兄师姐就常常建议我们多跟已经毕业的校友打好关系,对以后的公务员考试还是有点帮助的。难道花了四年时间读大学就是为了考公务员而已吗?
我可以想象到自己的未来人生:毕业后回老家考公务员,然后爸妈介绍女朋友相亲,接着就结婚生孩子,再接着就将孩子养大,而我就等着公务员退休享受优厚的退休待遇,然后就老死……
想到这里,我好像里面有另外一个自我要苏醒一样。我开始去思考“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人在这个世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哲学问题,但又是生命问题。
不少美国常青藤的名校毕业生在毕业工作容易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心理学家分析其原因是他们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里面,当完成了父母的既定计划后,他们就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的需要,由于想不通就抑郁了。
我整个人有点慌乱,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我就失去了继续奋斗的理由。我开始去看有关信仰类的书籍,因为我发现有信仰的人活得有把握。我开始去了解共产主义信仰,又去了解各样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信仰涉及到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它是指导人生活的旗帜。
后来我遇到了同年级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同学,他每周都会去学校附近的基督教堂。我出于好奇心就跟着过去了。
从那以后,我就对这个宗教产生了好感。每次我心烦意乱的时候,我都会走去教堂里面坐下来,那个安静的环境可以让我暂时忘记世界上的烦恼,我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
当一个人的心灵找到了停泊的港湾,他的就不再彷徨了。
我花了一年多时间去看《圣经》,与基督徒一起探讨有关世界来源问题、价值观问题。基督教里面的观点都可以解答我的疑问,我考虑了很久就决定信仰基督。
大学应该读什么?现在的大学已经被社会的世俗化思想所侵蚀,大学生还没毕业就想着找工作,人心浮躁导致不能安静读书学习。很多大学的图书馆和教室大部分都是空荡荡的。
现在的大学生太功利,凡事只会做对自己有益处的事情。看书要看提高自己能力的成功学。这样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只会只会成为那类自私自利的精英份子。如果一旦他们成为政府某个重要的职位,那社会将会遭受多大的危害。
大学的时光很快要过去了,即将进入毕业年,我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前程问题了。一场激烈的纷争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