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送孩子进国际学校前必须知道的事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845人  渺渺的美育笔记

转眼间小妞就快两岁了,到了考虑送什么幼儿园的时候了。在日本,除了进普通的幼儿园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选项,就是送孩子进国际学校。今年正好有一位好友的孩子成功入学东京某家国际学校,这也将国际学校这个选项带入了我的考虑范围。为了了解国际学校这个非常陌生的物种,我买了本全面介绍国际学校的书:《子どもを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スクールに入れたいと思った時に読む本》,直译就是《当你想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时,请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平田久子是一名国际学校子女的母亲,她的两个孩子先后进入东京一所国际学校,从幼儿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两个孩子都毕业时作者已经当了整整18年的“国际学校子女家长”了,可谓非常资深。书中除了介绍有关国际学校的信息,还分享了许多外人难以了解,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的酸甜苦辣,给我很多启发。不过因为毕竟是日本人写给日本人的,作为在日华人并不能完全适用,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参考。下面就将这本书中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总结分享给大家。

基本信息


学生构成

听说国内的国际学校只收外籍人士的孩子,日本的国际学校招生时并不限制国籍,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像我闺女这样的在日华人子女,都有申请入学的资格。

国际学校的学生大致来自三种家庭:①外国政府或企业派驻到日本的外籍人士,②非派驻的外籍人士(比如像我这样的在日华人),③日本人。

三种家庭中,①享有最好的经济条件和最低的入学门槛,大部分国际学校的原本就是为这些人士的子女而成立的。这类人士的多寡直接受日本经济繁荣程度影响,据称上世纪80-9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在本日开分公司的外国企业非常多,国际学校常常被这些企业驻派员工的子女挤满,根本没有日本籍孩子入学的空间。不过随着泡沫经济破裂、日本经济进入漫长的萧条时期之后,这类家庭的数量就急剧减少,国际学校就有更多的名额给②③类家庭的孩子了。

书中所指的②非派驻的外籍人士主要来自英语国家,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毕竟母语是英语,所以相对③日本人在入学门槛上享有优势。在日华人虽然也属于②,但总体来说还是少数派,不过随着在日华人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考虑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的家庭在不断增多。在日华人家庭虽然也没有语言优势,不过至少相对日本人来说有个“国际化”的身份,或许有的国际学校会为了控制日本本土学生人数而稍稍优待在日华人吧。

许多家境比较好的③日本家庭也愿意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这样考虑的家长除了希望孩子能从小掌握英语之外(大家都知道英语是日本人的痛^^;),更重视的是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日本的教育模式其实和中国有着非常相似的问题,就是偏重“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确实很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在“学习”这件事上还是按照老师单方面教,学生单方面吸收的传统式教育模式。因此,采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个性的英美教育模式的国际学校,对于不喜欢填鸭式教育、比较有国际视野的日本家长来说就是非常好的选择了。

入学准备

日本的国际学校非常多,单是东京大大小小就有70多所(参考:东京国际学校一览表),当然国际学校主要集中在外国人比较多的大城市,各国大使馆所在的东京自然是最多的。但其中大部分国际学校只针对一定年龄层的学生,比如只有学前班、只有小学部或只有中学部等,能够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初中甚至高中的学校并不多

每所学校的教学方针和特长也略有不同,择校时家长除了在网上收集资料外和参加学校说明会这些基本方式之外,还可以参加学校的对外开放的活动,以及向在校生家长打听等等,以充分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到合适自己孩子的学校。

申请国际学校的大致时间表如下:入学前一年的秋季参加学校的家长说明会,秋末提交申请材料,冬季进行材料审查和亲子面试,几周后收到是否录取的通知。面试分针对学生本人的和针对家长的两场,不用担心孩子英语不好,其实考官主要考核的是孩子们的母语水平,因为母语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质量,母语学好了外语才能学好

父母面试时也不必担心英语不好,大部分学校都有日语面试,当然会英语是再好不过的了,毕竟入学后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基本用英语。家长如果自觉英语不够好,又想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就赶紧把英语补起来吧,逃得了一时逃不过一世嘛。

优势


独立思考

过关斩将将孩子送进了国际学校,家长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孩子们也可以开始愉快而充实的校园生活啦。下面讲讲在国际学校受教育的优势。

上面已经介绍了国际学校的教育特长之一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体如何培养呢,下面介绍几个例子。

孩子们在低年级时常常要在课上做“show and tell”,就是向带一件家中的物品展示(show)给同学们,并向大家介绍(tell),比如这是谁的物品、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自己关于这件物品的回忆等等。一次两次效果上不明显,但几年内反反复复地练习和同学间互相学习点评,用自己的语言,向人清楚又生动地描述一件事的本领就在不知不觉间锻炼出来了。

高年级学生的课程中一个常见的学习项目叫做“一百万美元项目”,也就是假设自己有一百万美元,用这一百万美元设计一个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或动物的项目,并撰写成策划文案。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应付的,需要例如“建设一所导盲犬训练设施→需要广大的土地→应该将地址选在二三线城市而非一线城市”这样的推理和调查能力,还要再考虑加需要什么职位的员工各多少人,为此又需要多少房间,因而需要建造多大的建筑物等条件才算过关。

讨论也是国际学校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有一所国际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中东史时,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解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的讨论会。这个问题原本就没有正确答案,六年级的孩子们也讨论不出什么特别有深度的东西,讨论了半天的结论是“没办法解决”。尽管没有得出解决方法,但比起从老师嘴里直接获得一个结论,学生们在讨论和思考中所获得的就远远不只是一个结论了。

阅读习惯

国际学校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除了充实的图书馆设施,有的学校每年都会在图书馆举办一次过夜会。对于孩子们来说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学校过夜是一件令人非常激动和期待的事,但学校设定了一个参加资格门槛,就是必须读完一定数量学校指定书籍的学生才能参加,这就促使平时哪怕不太爱读书的孩子也会为了能够参加过夜会而多读几本书。

为了判断学生是否真的读了书,学校还规定学生们必须就读完的书写一篇总结交给图书管理员,管理员审查后发给学生一张“已读”贴纸,学生要集齐指定数量的贴纸才能获得参加过夜会的资格。比起向孩子唠叨一百遍读书的好处,这么一场过夜会的效果恐怕会好得多吧。

挑战


教育开销

国际学校固然有很多好处,但同时也为家长和孩子也带来了一些不小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钱!

国际学校不属于义务教育制度,同时又很重视充实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学费自然是非常高昂的了。学费加其他各项杂费的年平均额差不多为250万日元(约合15万人民币),如果孩子从幼儿园(两年制)读到高中毕业,就需要250✖︎14=3500万日元(约合210万人民币),两个孩子就再翻倍,三个四个孩子的话就……自己算吧。

除了学费这个“明开销”之外,还有一个占大头的“暗开销”:暑期的游学班和夏令营。大家都知道语言是项用进废退的技能,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孩子来说要是整个暑假都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开学后英语的退化现象会非常明显。因此日本的家长们一到暑假就会绞尽脑汁给孩子们报名参加各种暑期游学班和夏令营,让孩子去英语国家体验当地文化、巩固英语,过一个充实的假期。这样的暑期游学班费和夏令营用不菲,平均每次花销需要大约100万日元。加上每年250万的学费,家长至少要做好每年在一个孩子的教育上花销350万日元(约合21万人民币)的准备。

双语环境

上国际学校的最明显的好处之一就是孩子从小的双语环境下长大。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有了双语环境,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能自如使用两种语言(对于在日华人的孩子来说就是三种语言),而是需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推动。以中日双语环境长大的孩子为例,据我观察,在日本长大的中国孩子通常都是日语远好于中文,因为日语是孩子们主要社交场景和学习场景中使用的语言,他们使用日语的需求要远大于中文。要让两门语言都能掌握自如,还真需要家长刻意地下一番功夫。

作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的日语能维持一定水平,曾请日语家教专门给孩子做定期辅导,并让孩子们定期参加只有日本孩子的兴趣班来增加社交和学习场景中使用日语的机会,据说效果还不错。这两个方法挺值得借鉴。

身份认同

多语言、多文化环境带来的另一个较为隐蔽的问题,就是身份认同危机。在国际学校受教育长大的孩子在文化上自然会倾向认同英美文化,成人后如果没有去英美国家,而是留在日本(或中国),容易困惑“我到底是哪里人”,找不到归属感的身份认同危机。在这里作者依据丰富的经验向读者给出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如果家长在孩子年幼时期就对其身份认同打好扎实的基础,孩子将来终究会找到自己的归属。这里不是说孩子一定会回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圈生活,而是对自己的身份有明确的认同,不至于陷入困境。

作为在日华人的孩子,原本就存在身为海二代(国外出生长大的孩子)所必然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隐患,现在又加上第三种英美文化,想必家长要下的功夫和面对的挑战也就更多了。

思考


对于上述这些挑战,如果真的要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作为家长的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呢?以下是我自己思考的一点肤浅的对策,虽然真正遇到问题时不一定管用,但事前给自己做个心理准备,或许能防止日后遇到问题才病急乱投医。

1 钱!

高昂的教育费用是国际学校最让人望而却步的因素,一年最低350万教育费,两个孩子就是700万,这相当于日本中产家庭的年收了。不过朋友说得好,如果真心想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的话,就先考进去再想办法赚钱,因为大部分国际学校的入学机会只有那么一两年(一贯制的国际学校主要在幼儿园阶段招生,因为班级名额有限之后基本就不招生了),一旦错过就算日后有钱了也没机会进了。以此给自己一个更加努力赚钱的理由,变压力为动力也未尝不可。

2 语言

在日华人的孩子上国际学校,就变成在学校用英语,在家用中文,在社会生活中用日语。那么该如何同时搞定三种语言呢?

首先作为家长有必要定一个语言重要程度排序总原则,我自己希望的是:中文>英文>日语(尽管很有可能最终会变成 英语>中文>日语)。

中文:尽管英文取代中文成为母语的可能性很大,但我仍然希望孩子的母语是中文。可以试着因在家坚持和孩子只说中文,给孩子看中文电视节目(增加输入量),寒暑假尽量多带孩子回国探亲和旅游,让父母定期来日本居住等等。但这些或许只能应付日常交流程度的中文,要学会读写则需要刻意地学认字。孩子认字多了有能力自己阅读中文书籍,学中文这件事也就事半功倍了。

英语:英语方面需要家长下的功夫或许相对比较少,可以在入学前给孩子定期地听一些英文儿歌和动画片,培养英语语感。入学后,比起孩子,或许家长更需要努力学英语,才能承担给孩子辅导功课的重任。

日语:毕竟生活在日本,基本的日语交流和读写能力不可少。但上了国际学校后孩子接触日语的机会就非常少了,可以参考作者的做法,让孩子参加只有日本人的兴趣班,增加使用日语的频率。

3 身份认同

为了从小“打好基础”,除了日常的言传身教外,寒暑假可以尽量多带孩子回国探亲和旅游,让孩子从小就多感受和了解自己的“源头”。同时我自己也需要多多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父母的态度总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到孩子。

最后,到底要不要让孩子上国际学校,我自己也还在考虑阶段,毕竟这个决定会影响我们家庭今后十几年的生活状态,也直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人生轨迹。感谢遇到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今后会遇到的问题很多是超出自己人生经验的,作为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理解孩子的处境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做好孩子的靠山和榜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