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跟季羡林大师对话,会感知那份寂寞吗?

2021-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翎馨

文|继芳翎馨

小时候,语文老师讲过离我们不算太远的年代的文学大师,他们总有特别多的才华,无论是语言还是学问,都有着足够扎实的功底。

近现代的语言文学家、散文家、教育家,我知道名字的很多,深度去阅读他们文字的却不多。一来年纪小,觉得经典文学对于我而言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害怕读不懂,也害怕自己丧失了阅读兴趣;二来一直有太多的理由拒绝去阅读需要沉下心来的内容,只去追求数量、甚至因为短视频等等更短暂满足的东西,让我迷糊了该沉下来的心。

年近三十的这几年,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明显的空虚,也提出了沉下来认真读一读经典、读一读真正的大师作品的想法,于是行动,也获得了一些收获。

《寂寞像条大毒蛇》,我是被“寂寞”二字吸引,我们这个年代,很喧闹,可是每个人都仿佛将自己过成了独木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点寂寞,只是好像大家用不同的方式掩盖了。

读完季羡林先生的这一本《寂寞像条大毒蛇》,我想,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生际遇的不同,我们有着各自的时代使命,也有着各自的寂寞,但是人类的情感毕竟是相通的,如果我能与季羡林先生对话,或许他也能明白我的这份寂寞。

1.月是故乡明

我没有如同季羡林先生那样,在国外生活过,所以可能不能体会到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也没有先生那般那么浓烈的民族情怀。

但是,作为一个湖南姑娘,毕业之后,我去过新疆援疆近四年的时光,也能特别深切地体会到“外乡人”的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会因为在路上碰到了一个湖南人而感到特别的高兴。

在从新疆回到湖南后,跟母亲聊天,她说:“幸好你回来了,不然我们老了,想要见你,见也见不到,那还是会非常难过的。”

就又能想到季羡林先生在《永恒的悔》里所写的“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我们的母亲怀着同样的心情,放我们远走高飞,去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也怀着同样的心情期盼着我们也能早点回到身边,让他们享天伦之乐。

2.大师已远去

在季羡林先生的记录中,他对于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是敬重、崇拜和信任的,因为自己的学问受其熏陶,也因为自己的人生被其润泽,所以,他笔下所写的在客观中也带着自己浓厚的情感色彩,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知到他对于陈寅恪老师的那份敬意。

与此同时,他对于胡适先生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他认可胡适先生在学问上的造诣,他点评胡适先生是一个“书呆子”,只是这个书呆子偏偏又闯进了政治的一些阵营,做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可是总归瑕不掩瑜。

其实从季羡林先生的笔下,每一位先生都有其可取之处,历史滚滚车轮碾过,也许有无数人追问某一大师的野史,可是他们所作出的最基本的贡献却也无论如何不容抹黑,也不必刻意抹去。

我常常会比较羡慕许多的文学大师身边会有那么多的优秀的人,可是我也清楚地知道,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努力地向学,所以自己才没有真正地实现有更多优秀的教师帮助的情况,因此唯有自己也向他们学习,才能跟他们一样,仰头望向光处,然后待到某一天,成为别人的光!

3.才能-勤奋-机遇

季羡林先生说:“人生在世,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和机遇。”

诚然如此。

你如果没有一点才能,你就攀登不到好的位置,也就无法遇到能够影响你一生事业选择的人,更高别提说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你若是仗着有才就不努力,不勤奋攀登,不勤勤勉勉地工作,业精于勤荒于嬉,或许真的就没有一点可以让人放心的地方。

有了才能和勤奋,你能遇到更多的选择,我们都不是自己选择某一段人生,但是在某一段人生中,我们遇到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于是成为了转折的机遇,也就奠定了未来的发展。

我们可能不能追求所有一切都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却要在能够追求的内容中把一切都变得可以更好。

阅读《寂寞像条大毒蛇》,也许我们能跟着季羡林先生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将日记认真地记录起来,不断鞭策自己成长,成长得更好,或许这能为未来的我们奠定可以回忆的底气和能量。

原创不易,盗文必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