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美金买下,600万美金搬走,这座破败的徽州老宅,在美国博物馆
最近,你肯定被一款名字土掉渣的综艺刷屏过,它集结了国内九家顶尖博物馆,动员了多位演员、明星,刷爆了整个 B 站。
就连迷妹直呼老公的凯凯王,也化身弹幕狂魔乾隆皇帝,前夫哥雷佳音演技炸裂,以小剧场的形式为你展示文物的前世今生。
对,就是《国家宝藏》。
它不仅展现了华夏文化,更彰显了我们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华夏儿女,忍不住为其打 call 。
纪录片、博物馆,都是桃子的心头好(佛系中年少女无疑)。
它们带着历史的痕迹,藏着尘封已久的故事,总是能让你望一眼,回味无穷。
即使是几块残砖碎瓦,都依稀可见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摆在博物馆的橱窗里,供人瞻仰。
却有那么一座世界独一无二、保存完好的老宅,悄无声息,被拆得片甲不留。
我们常说,改造比重建难得多。
很多古建筑改造的民宿,都是耗费了极大的成本,尽可能保留了古建筑的主体,修旧如旧,但求能够还原前人的生活气息。
这座道光年间的老宅,原坐落于安徽黄山休宁县黄村,占地 4500 多平方米,有 16 间卧室,先后居住过 8 代黄家子孙。
它的名字叫荫余堂,寄托着世世代代「求祖荫,祈富余」的朴素愿望。
1996 年,这座将近 200 年的老宅,由于子孙迁移、房屋空置显得稍许破败,面临着即将被拆迁的命运。
还好,它遇到了一位懂它的人——南希·波林娜。
南希,迪美博物馆中国馆的负责人,哈佛大学艺术及建筑史专业博士,是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弟子,曾在中国学习中文和中国艺术史,爱好收集各种中国文物、古书典籍。
作为最早探访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南希对这里的古村落很是着迷。
▲南希·波林娜
重访古村,偶遇不常开门的荫余堂,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
得知这里将要卖掉拆迁,南希有一个疯狂的想法:将这座典型的中国徽派民居搬到迪美博物馆。
迪美博物馆,建于 18 世纪末,位于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塞姆勒小镇。
由于地处北美与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这里保存了 3800 本中国古书,包括很多孤本;有近万张中国 19 世纪的老照片;还有大量的瓷器、画作、金银铜器、漆器等。
▲迪美博物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为了实现这个大胆的拆除重建、保护老宅的计划,南希极力促成了美国某投资公司的财力参与。
他们花了 3 万美金买下宅子,却花了 600 万美金搬回美国、重建。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在中外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下,它傲然屹立在美国大地。
对黄家后人而言,祖屋能够在美国能够得到永久保护,也算是它最好的结局。
1997 年夏天,黄家人郑重举行了告别仪式,随后便是 4 个多月的拆装工程。
60000 多块砖瓦,2735 个木构件、975块石片……
屋里的家具、院墙、天井、门口的石板路、墙上的广告画、报纸……
每一个夹缝和角落,工人们都仔仔细细地拆装、剥落,生怕破坏了一丝一毫。
建筑师进行了精细的测量和测绘,每一块木板、砖块都编上序号,光图纸就花了数百页。
19 个国际集装箱,从上海启程,历时 3 个月,漂洋过海到达美国,而后,又是 6 年漫长的重建期。
为了重建,当地政府扩宽了马路,堵死了博物馆门侧的小街,拆迁了周边一大片居民区,以便更好地展现老宅的魅力。
博物馆为此还专门做了一个精美的网站,不仅介绍了它的历史、建筑特色、黄家家谱世系,还以各种方式立体再现了荫余堂的构造。
这里的一切都恢复原位,保持黄家人最后居住时的原貌,充分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乡村家族的生活痕迹,也展现了中国 200 多年来的历史变迁。
如今,民宿之风盛行。推倒重建、老宅改建,我见过了太多的先例,改得好的,太少。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拔地而起的新建筑突兀扎眼,融为一体的老宅院改建却寸步难行。
隔音、潮湿、走线、排水等,老房子的众多隐蔽工程困扰着民宿主和设计师。
我不是设计师,也并非学建筑出身,无法帮大家解决技术性的问题。
但是,当我看到这老宅的故事时,热泪盈眶。
大修大改,大拆大建,我们习惯了大刀阔斧地做事。但是,当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改建的时候,尽可能地保留,也是一种德行。
这座老宅的新生,或许让我们羞愧,我们要拆弃的破宅院,却被别人视若珍宝;或许,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有人懂它,才得以完好的保存。
整个拆建过程,南希和其团队记录并剪辑成了纪录片《荫余堂》。
这部豆瓣评分 8.2 的纪录片,只有 77 人看过,大部分还是为了完成作业。
想看的,爱奇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