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清歌我的家乡理事会·自动投稿

乡村ll夏闹

2021-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五更泉

今天是端午节,又恰巧是星期天,我们一家四口兴高采烈地回老家过节。

(一) 

车到村口已近上午十一点。我照例下车走回去,老婆带着孩子直接把车开到家门口。

其实现在乡下小轿车挺多的,也没听说过有什么规矩要讲。只是小时候听母亲说起过一件事,我记住了。

母亲说姥爷曾教育舅舅回老家时要把自行车放在村口,走着回家。可能是出于礼节或是方便跟乡亲打招呼吧。

下了车,还没来得及欣赏一下老家美丽的风景,我的注意力就被顺风而来的吵架声给截胡了。定睛一看,是李婶跟赵六的媳妇儿在对骂。两个人隔着村口池塘,一里一外,你一句她一句,骂得还很有节奏和水准儿。

好多年没见过老家对骂的场景了。说实话,小时候最怕碰到这种事儿,不知该如何处理。打架的,我还知道拦一下;劝架我是无从下手。即便是现在,看见了我也还想躲,但是现在不能躲。

我边走边听,直到走到离她们最近的地方,也没听明白事情的原委。算了,好在离我有30多米远,不在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回去摸摸情况再说。我行了个注目礼,就径直往家走了。

记得上小学时校长讲过一次,升国旗要行注目礼,在路上碰到婚丧嫁娶等热闹场景要行注目礼,不能匆匆而过,视而不见。像这种场合,校长没说,我就生搬硬套一回。

(二)

进了家门儿,孩子们在院里追赶着小鸡,母亲在厨房门口择菜。我跟母亲问起下面两人吵架的缘由。母亲说是因为赵六家的狗被李婶家的狗咬死了。

之前赵家的狗联合村北头儿的两条狗跟以李家的狗为首的南头儿的狗大战过一次,北头儿的狗惨败。没过几天,赵家的狗瞅准南头儿的一条主力狗跟着主人走亲戚去了,就勾结邻村的两条狗一起围攻李家的狗,“惨案”就这么发生了。

狗类的这种操作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若不是母亲亲口说的,我真不会相信。原来狗狗的世界还如此复杂,这颠覆了我的认知。

“这事儿很好解决呀,参照几年前宋湾儿牛打架时被抵死了那事儿,最后法院不是判明被告赔偿原告1300元嘛!”

“也不全是狗的事儿,一条狗死了就死了,之前两家为田里放水的事儿就有矛盾,这只是个引子!”母亲道出了其中的隐情。

(三)

“这大过节的,在村口吵,今天应该还有外人来走亲戚吧,挺嫌人的,我去劝劝吧!”

“你别去,一会儿我去!等她们吵一会儿,气儿消了,也吵累了,再去劝,她们也好就坡下驴!”母亲淡定地说。劝架这种事儿还是母亲有经验。

“老一辈儿的吵架,我知道,这赵六家的才嫁过来两年,这就学会吵架了,这风气传承得挺快呀!”

母亲笑了笑,说道:“能吵架,说明她已经真正把心安在这个地方了。在农村,吵架很正常。一来有矛盾爆发出来就好了;二来在一个长期生存的环境,总是要登台展示一下自己的脾气秉性的。习惯了就好了!”

我沏了杯茶,端到门口,坐在梧桐树下的石凳上,一边儿品茶,一边儿听两人此起彼伏的吵架声,一边儿品母亲刚说的话。这里面有乡村的生存哲学呀,我得细细品。

人和人之间难免有矛盾,只是乡下人不善于沟通,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而已。就像两口子之间有矛盾时,有人热战,有人冷战,有人暗战,有人巧战。

品着品着,我笑了。今天是端午节,我们这里没有赛龙舟的习俗,但这两人在村口隔水对骂,这算不算是一种特殊的龙舟竞技赛呢?就当她俩是给娱乐匮乏的乡村生活献上一台大戏吧!

时值初夏,门口田野里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往年这个时候老家都忙着插秧,现在简化了,直接往田里撒种子,成熟时找机械收割。现在田里的秧苗都有拃把长了。

《乡村飞奔少年》
(四)

午饭吃了一半儿,四嫂进来了。

“三娘,我听见六娘家的儿媳妇儿跟闺女吵起来了,她儿媳妇儿还说要离婚,你赶紧去劝劝吧!”四嫂进门就跟冲母亲喊。

在老家有个习俗,出嫁的姑娘端午节这天要回娘家过节。现在远嫁的多,大多数已不守这规矩了,嫁得近的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是因为端午节是“凶日”,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避端午”或“躲端午”。

这事儿还真有点棘手,这里渗杂有外部矛盾,这还是本家的事,得重视,不能袖手旁观。弟媳是远嫁过来的人,堂弟长年在外打工。弟媳要真是跟堂姐杠起来,一气之下跑回娘家,这后面的局面儿就不好收拾了。

“妈,你吃饭,我俩去吧!我们都是年轻人,又是平辈,好沟通一些!”我边说边示意老婆给我走。母亲点了点头。

我俩出门往六娘家走,边走边琢磨该怎么调解。这个端午节也真够闹腾的!

《乡村采摘少年》
后注:

本文是我构思的《山村四时》中的一篇。通过四篇文章,来讲述我在老家四个季节、四个节气(春节、端午、中秋、元旦)、四个时间段(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的见闻和感受,还原乡村生活真实、立体的风貌。

《山村四时》包括:《春望》、《夏闹》、《秋忙》、《冬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