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中的移动医疗,还能好吗?(上)
资本寒冬,一个被越来越多人提及的名词, 最近不断的听周围的人抱怨,工作不好找,薪资不如以往;
而在科技传媒网站上,各种分析报告也都指向了一个事实——今年的投资额远不如去年,投资人的投资行为变得更加的谨慎,整个互联网行业笼罩在寒冬的阴影下。
在这个资本寒冬中,被寄予厚望的移动医疗,是否能突破寒冬成为局部的热点?
现在看来,移动医疗和几年前相比,依旧是路漫漫。
一、资本寒冬的来袭
在文章《一句话点破资本寒冬融资难题: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中,泰合资本的创始人宋良静公布了一组数据。
2016年1~8月中国企业海内外IPO融资总额同比下降了86%,不足去年的1/7!!!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404/268f701eecbc7ea7.png)
寒冬,冷的让人恐惧!!
二级市场的不佳表现让一级市场也比去年冷清的多。
另一方面,不得不看到的是,资本变得越来越花心,主动拼命的追逐好的项目,但普通的项目却变得十分的谨慎。例如近期的ofo获得了滴滴出行几千万美金战略投资,摩拜单车获得了1亿多美元的C轮投资,但其他领域的融资却依旧不容易。
盘子在缩小,但资本都拼命的往热点跑,剩下的其他领域的小兄弟连喝口汤都不容易,医疗也不例外的受到冲击。
二、几家的现状
1.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成立于11年,是国内最早在移动医疗领域破冰的公司,创始人张锐大哥一直是我十分敬佩的人,然而不幸就在今年国庆的10月6日凌晨,张锐大哥因为心肌梗死离开了人世。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404/4956d9126abc0db6.jpg)
对于春雨医生这款产品内心一直十分的敬佩,在11年的时候,春雨凭借着地推人员逐个走访医生,扫码送礼,进入医院给医生培训,送医生智能手机等方式,不断的教育市场,硬生生的帮助了整个问诊行业由0走向了1,非常不容易。
在张锐大哥的战略中,有三个关键词,轻问诊,私人医生和保险。
挨个看下,首先问诊受限于政策。
除了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其他涉及医学诊治的工作不允许在互联网上开展。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 —— 卫计委新闻发言人 宋树立
所以春雨打了擦边球,用了轻问诊的概念,偏向于健康咨询,但是付费咨询对于用户来说,接受程度依旧不高。
咨询付费不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至今我们每天问题量达到80000个,但是只有2000个问题是付费的。—— 春雨COO 李光辉(2014年数据)
此后推出的私人医生以点对点的方式想提高患者的粘性,甚至在线下开设了春雨诊所,但目前看,市场反响平平。
虽然张锐接受采访时对外透露,春雨医生2015年的线上问诊业务实际收入1.3亿元,盈利3000万,但在知乎中的员工爆料却否认了这个数据,让人对于问诊业务的盈利能力还是心存怀疑。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404/0165747002ef77be.png)
最后的保险业务目前在春雨医生的app上也没有具体开展的迹象,未来依旧是迷茫。
2.微医
微医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挂号网站,此前的E轮3亿美金的融资,使其估值超过了15亿,仅次于目前估值30亿美金的平安好医生,成为移动医疗的独角兽。
微医从挂号起家,也具备了咨询业务,15年更是花大力打造了数千个专家团队,16年上线了乌镇互联网医院,近期还上线了健康账户和医言堂,可谓动作频频。
微医的挂号服务不赚钱,因为明文禁止第三方平台通过挂号牟利,所以盈利上,微医靠的是咨询+互联网医院+保险方式。
咨询服务从微医的数据上看,并没有给微医带来多大的收入,明显春雨医生遇到的用户付费咨询意愿低的问题,微医也逃不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404/da66ad8e52a209ab.png)
专家团队在我看来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事情,最新版的医生主页中,专家团队的概念被弱化,点击医生的简介后才能看到,可见专家团队在轰轰烈烈的组建完后在后期的运用上并不佳。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404/5b3f54ecc150f9b0.png)
而医言堂是一个医生和患者交流的社区,是目前微医极力推广的新功能,但从浏览量和用户活跃上看,表现差强人意。
我本人也一直对医患见的除了疾病外的交流抱有怀疑的态度,医生的医生间可以探讨专业知识,患者和患者可以分享患病经历,但是医生和患者之间,除了疾病外,很难将两者撮合,而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播并不是微医这样的工具类软件所擅长的,在这种挂号平台中想传播医生的提供的健康咨询,以及激励医生在平台上发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健康账户也是微医近期上线的新功能,实际上和兴业银行有合作,在开通健康账户的同时也就开通了兴业银行的钱大掌柜服务,将用户的钱用于投资。这样的概念包装能力,非常佩服!
但用户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闲钱放在里面,用户挂号咨询看病并不需要先充钱到健康账户中,用户不会有动力去充值;即使是银行给了活期年息5个点,用户可以有收益,利息直接转成保险,但是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理财产品而是将钱放在健康账户中,逻辑上我认为也是很难讲通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404/bcbaae978455f615.png)
所以以目前的现状微医想从咨询+互联网医疗+保险上入手盈利,也不会那么简单。
3.医药电商的无奈
医药市场属于移动医疗的诊后市场,一直也被认为是潜力很大的蓝海,但是网售药物一直存在着政策风险。
就在今年7月份,天猫医药馆突然宣布暂停药品业务,原因在于收到了收到河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要求从即日起停止发布销售药品类目商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404/b65dd1c07376f2a5.png)
此后国家总局更是发布了文章宣布结束试点工作。
7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了《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结束》的文章,称“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分别通知河北省、上海市、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结束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
这让原本就难走的医药电商更是举步维艰。
三、移动医疗,想说爱你不容易
以几家典型的移动医疗企业来看,如何将挂号和咨询的流量变现,如何避开网售药物和在线咨询的政策风险,都是不小的难题。
而被称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就医160,在其今年公布的财报中显示,2013年亏损1744.34万元,2014年亏损601.23万元,2015年这一数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141.04万元!
此外,在今年的8月份,就医160被爆裁员300人,9月份再度裁员,员工工资发放困难,大量员工离职。
移动医疗,难难难……
此时,想起年初时张小龙说的一句话
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 —— 张小龙
现在看,这句话不知道该刺痛了多少医疗创业者的心,我想,情怀可以有,但是要在吃饱饭后。
医疗的前景很好,是个巨大的金矿,但医院的互联网化速度远远低于了市场的想象,体制的阻力太大,5年来画下的大饼并不容易实现,投资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大饼画完了,3-4年兑现不出来,资本也就不愿意继续听这个故事,留给医疗行业的时间不多了。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移动医疗,想说:钱难拿,路难走,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