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应帝王1-庄子
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齧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齧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去到蒲衣子处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他。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应帝王是最后一篇,写庄子认为应该成为帝王的人是什么样子的。第一段不明白具体指什么,四问四不知,为什么这个缺就高兴的跳起来了呢,是因为觉得自己聪明,提的问题高级吗?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伏羲氏他睡卧时宽缓安适,他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涉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实在不知道第一段和第二段有什么逻辑关系,是不是缺了几段啊,单看第二段吧,舜是有目的的修养自己的仁义之心,所幸他修的挺好。现实生活中我想很多孩子都从小教育他要志存高远,将来要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等等。这是好一些的要荣誉。
现如今估计好多父母心里就期盼孩子将来赚大钱就行。只能说挺悲哀的,无限放大人对金钱的崇拜。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世界应该是有一个普世的价值,但不应该有普世的制度,意识形态,如果全部归化西方价值观,最终只会物极必反,最鼎盛时期也就是崩塌之时。
伏羲氏是最开始的上古神话里的人物,其实不论是孔子去追溯周礼,还是庄子追溯的天地开始时期的一片混沌。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复古主义。回归最纯真、单纯的生活。
也许最真的道就是来自最初的时期,人类文明发展,发展到最后越来越细化,社会分工变成一道道壁垒,人与人的交流也已经困难重重。人真的是在走向更文明还是朝着末路前进呢?胡言乱语,看看就罢。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肩吾拜会隐士接舆。接舆说:“往日你的老师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人们谁敢不听从而随之变化呢?”
肩吾、接舆在逍遥游里就出现过了,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可以说是庄子观点的代表人物。突然想做个庄子里的人物关系图,接舆一定是最高的那个,肩吾就太次了,连叔都怼过他思想上的聋子和瞎子。等看完内篇吧。
有坚定意志做事的人想起了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坚定的意志做事,不为别人的毁誉而动摇。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负大山一样。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顺应本性而后感化他人,听任人们之所能罢了。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而你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本能地顺应环境也不了解!”
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觉得他翻译的一般,正而后行,自己理解是想要把天下人治理成什么样子,就要自己思想上先正,然后才能感化别人跟随。这一句说思想观念上。后一句是说方法,根据不同人的性情让他们各司其职,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发挥每个人的潜在的能力。
比如力大无穷的去种地,文弱的动脑子。上帝给每个人都有一扇窗户,不应该让所有人都放在一个教育模版里评价。庄子治天下,我想到了教育,觉得这样理解也很顺畅。也许这就是经典能引导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