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第十八天-答欧阳崇一
今日立秋
一、致良知和其他见闻之间是什么关系:良知,并不由见闻而产生,而见我闻没有不是良知的作用,所以良知不束缚于见闻又离不开见闻。致良知是学问的灵魂,是圣人教学生的第一教义。做学问下功夫,只要抓主旨核心,如果主旨核心一心一意地致良知,那么多闻多见没有不是在下致良知功夫的。如果舍弃致良知,那么求见闻知识就是舍本逐末了。
二、思考是良知的发挥和运用:思考是良知的发挥和运用。如果良知发挥的思考和运用,就是体以良知,自然简单明白,可以认清良知。自私用智的思考,不是在良知上思考,不是体以良知,自然思绪万千,纷纭繁杂。同样是思考,良知的发用和私意安排,区别就在此处。
三、集义即致良知:宁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如何却为两事?是先有功利之心,计较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做一事,而培养又别做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说到底,宁可不做事也要培养本原,是重视本源轻视做事的心态,就是为私欲用智,就不是致良知使自己心安理得的功夫了。至于做事疲惫等等,是因为把做事,存养本原看成两件事,致良知缺乏诚意的原因。义就是宜,心做到了它应当做的就是义。能致良知,心就做到了它应该做的事,所以集义就是致良知,凡是谋求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勉强于自己才智不能胜任的事都不能致良知。
四、这篇文章探讨的内容非常有现实的意义,也是许多人的困惑。当今社会丑恶现象,很多善良的人不会欺诈别人,可又容易被别人欺骗。骗子不诚信的人又特别多,怎么办?总不能天天怀着怀疑,提防着心过日子吧。况且先怀疑也是欺炸,先提防别人,也是不诚意的表现,有此心就进不了圣道之门了。纠结啊,古人和今人。方法在于善良的人除了保持善良,不猜测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外,还要下功夫致良知。良知但致,如镜照物,随物而应,感而逐通,就不会被欺骗了。理论如此。不能觉悟,欺诈不实的人,虽然不臆想别人的欺诈、不诚实,但自己也不自信,便会寻求先知先觉的心,这样就容易落入事先猜测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之中,从而遮蔽良知。这就是他们免不了不能觉悟和欺诈不实的缘故。而致良知的人,良知虔诚而不虚伪,良知晶莹透彻,良知不受迷惑而晶莹透彻,这样就虔诚了,晶莹透彻和虔诚互相促进。所以良知能不断觉悟,不断明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