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语言介绍新事物?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嘛嘛轰

不知是否似曾相识过?明明自己非常熟悉的东西,自己说了半天,对方依旧一脸茫然,然后对方礼貌的岔开话题,留下一个人内心满钵的尴尬。

记得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wifi,我使劲的说了半天,对方始终一脸茫然。那是一次面试,那个表情比我初吻印象还深刻。

后来反思自己的表达,确实太烂太烂。

再后来不断总结,发现了一些规律:

语言表达涉及与情景相关的语音、语调、语气、用词、潜句等,以及内容、逻辑。

这里重点说下逻辑。

一说到表达逻辑,大家就会想到《金字塔》,这个练习也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好的,而且相对来说,适合长篇大论的语言表达。

那先抛两个套路(公式)出来:

归属范围(用途)+定义或描述+怎么用+用的效果
归属范围(现象)+定义或描述+场合+举例

为什么是两个呢?二者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

归属范围(用途)+定义或描述+怎么用+用的效果

这个主要用于介绍工具/方法/具有使用功能的对象,通过如上公式结构套用,可以让人知道要描述对象大概是什么样的,让人有种没吃过猪肉,也知道猪走路的感觉。

举个例子:什么是手机

归属范围:手机是通话工具的一种

定义或描述:一般比手掌稍小,一般呈长方形平板状结构,外观由屏幕,按键(或虚拟按键)等组成;

怎么用:插入通话芯片后,可接入通讯网络,通过无线电实现语音、图像等信号传输;

效果:当我们拨打别人手机时,可以和十万八千里外的人讲话,如同对面一样。

讲到了这里,基本上就让人心里有个轮廓了。

在看第二个:

归属范围(现象)+定义或描述+场合+举例

这个主要用于介绍现象类、不具有使用效果的对象,一般来说难以摸得着的对象,比如闪电、中年危机等

举例(上面说明,其实就是例子啦):中年危机

归属范围:中年危机是一种心理现象;

定义或描述: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焦虑、胆怯,畏手畏脚,想做又不敢

场合:常见于中年人

举例:那些满嘴牢骚,但又硬着头皮去干活的大多如此。

通过这两个公式,应该比单纯讲定义或描述要清晰一些的。

再深挖一下,这两个公式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当然是万能的why-what-how结构的变体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