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参照与对比的关系

2023-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程序员札记

文学史要建立一个时间的参照系是其应有之义。在这个参照系中求同溯源,析细显异,就是为了对具体作品有更确定和丰富的理解。

钱钟书说,传统要保持开放,才有生命力;新风气也要主动地认祖归宗,才有权威。这是时间维度的另一种功效,也是切实的刚需。

但是除时间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就是空间。落在中国文学上就是与其他其他语言文学的对比,尤其是强势文学的对比。陈引持本人就在哈佛的费正清东亚研究所做过访问学者。其讲课内容中,国外作者,作品和西方汉学家的点评信手粘来。英文与中文之间的对比,某些场景要比用中文解释中文有力得多。

在整个课程中,陈先生非常推崇两篇当代人的论文,一篇是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另一篇是王小波的《我的师承》。不惜在课堂上大段引用。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钱先生举了很多英文,法文和德文的文艺评论观点作中国的本土观点的映照。法、德文我是看不懂,但是英文的映照令人拍腿叫绝。例如中国对于中国古诗的“空灵”,“轻淡”和“含蓄”,分别用了“intangible”, “light”和“suggestive”来对应。这不仅是翻译,还是两种语言意境的贯通。看了英文的翻译,对于原来的中文概念又多了一层意境。反过来,对于选用的英文单词,也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王小波认为,最美丽的现代汉语文字来自翻译。虽然这与金宇澄因厌烦翻译体的现代汉语而采用鸳(鸯)蝴(蝶)体写《繁花》的初衷相左,但从王小波的作品不难看出这段师承关系对于顶尖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过去我总认为翻译是一份拾人牙慧的尴尬工作。没有原创的灵魂,还要被原著限制住手脚。但现在看来,如果文学描述的最强烈情感可以全人类共情,那翻译在跨越语言体系的时候,其实是在把不同文化最动人的部分作贯通和共鸣。好的翻译,不仅仅是“信、达、雅”,更是在被感动以后,通过另一种文字,渲染,甚至升华出感动。这个过程,对于文字的敏感和情绪的把握,至关重要。据说当年穆旦和郭沫若都是仅仅学了几个月外语以后就开始翻译诗歌,但是其版本至今无人超越,核心就在于他们作为诗人,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读懂作品,并用母语将这份感动好不衰减,甚至放大后呈现出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