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南怀瑾老师讲述文章儒释道传统文化

【南懷瑾老師】愛人如愛己,有力即相助

2020-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传承网

人的生命死生,只在呼吸往來之際,這是釋迦文佛所說的至理名言。尤其當地(震)、水、火、風四大種自然劫難來臨之時,有絕非人力所可擋可避者。如是劫後重生的人,更知個人與全體生命共存的更為可珍可貴。從此可以真實瞭解“愛人如愛己,有力即相助”,才是慈悲博愛的真正道理。秉此而重立生命的方針,確信生命同體的真理。然後達成我們文化中先聖先賢所教“親親、仁民、愛物”的人品行為標準。是為至要。

——二〇〇八(戊子初夏)五月吉日

南懷瑾 時年九十一獻言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親親”“仁民”“愛物”三個階段。

美國以前的總統卡特,一上臺就大談人道主義,於是人道主義的口號,在美國盛行起來,西方一些國家也跟著喊。但是做了多少?做了沒有?越南難民漂流在海上,外國輪船望望然而去之,雖見而不理不睬。我們臺灣的輪船、漁船把他們救回來,一批又一批,安頓在澎湖好好生活。我們如果到了外國,或者遇到外國人,可以告訴他們,中國幾千年以來“仁”的文化,早已經是“超人道”的了。

卡特的人道只是以人為本位,是自由主義的個人立場,是人與人之間的;中華傳統的仁道是“親親”“仁民”“愛物”。現在美國人所號稱的人道主義,是以個人立場爭取自由,只是“親親”之後“仁民”階段中的一個小節而已。

至於孟子說的“愛物”是什麼內容呢?這是說人對於萬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也都須要對它們有愛心,這是仁義之仁的“仁道”,不同于現代西方人所說的“人道主義”。

——《孟子與盡心篇》

人類自始至終,也如各種動物一樣,都是靠征服殘殺別的生命來養活自己,正如達爾文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人類一方面是為生存而想征服萬物,一方面也具有愛惜憐憫生物的心情。這就是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自有人文文化的特點。這在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中,叫做“仁”,是儒家孔孟一系所極力要想發揚光大的主旨,也就是後世儒家所謂“親親、仁民、愛物”的宗旨。在印度佛學中叫“慈悲”,希望做到“眾生平等”。在西方文化中,叫“愛”或“博愛”。

而在這些人類文化三大主旨中,尤其從儒家觀點來說,對於“慈悲”或“博愛”,是很準確高遠的目標,無可厚非,但似乎有大而無當之概。只有從各各自我立足點出發,先由“親吾親而及人之親”開始,逐步擴充“仁民”、“愛物”,才有序可行。但要達到這個目的而使“天下平”,首先必須學養達到“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的“物格知至”。也就同佛學所說的“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然後才能有“大智、大勇”的“大雄”才德。唯有具備這種才德,才可能領導人類文化走向“民胞物與”、“心能轉物”,而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

——《原本大學微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