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成年人,读书的关键是思考,不是学习

2016-01-20  本文已影响139人  我是一个凡夫俗子

可能有人说了,思考不是学习的一部分吗?不是可以通过思考学习吗?不是可以通过学习加强思考吗?为了避免产生误会,咱们先区分一下。这里不探讨两个词的区别有多大,只是区别开就好。

思考和学习两个词的区别

我这里说的思考是用自己已知的知识结合未知的知识引发的一种思想活动,最重要的,主体是,或者说读书的人,地位方面,读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就好像逛超市,货架上的东西琳琅满目,促销活动也很多,但最终还是要消费者去挑选。而学习,则是将未知的东西装进自己的脑袋,读者和作者的地位就不平等了,作者的地位比读者高,读者要接受的东西更多,自己思考的就少了。就好像小孩子,家长有什么才能给你什么,孩子挑选的余地并不大。
本文中说的思考的重点是读者自己想过,过滤了,最后才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而学习呢,要接受的更多,自己的内涵更少。
所以,我要强调成年人,读书的关键是思考。而学生和那些孩子,知识储备还比较少,学习是主要的。

一个例子

说说我有次看书的经历吧。有次我看到了一本国学方面的书,名字不记得了,作者好像是个“国学大师”,作者也不记得是谁了,因为全书我只看了开头就放一边去了。开头是作者讲的他自己的经历,大意就是“学国学一定要多读,多悟,不能一开始就质疑甚至否定国学经典,除非你比诸位圣人的水平高,但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因为他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曾有人说圣人的话也有错,比如要求人早晚跟父母问候,太麻烦了。这是孝啊,怎么能嫌麻烦呢?不要说我做不到一天给家里打一两次电话,因为我母亲嫌费电话费啊,觉得我打多了肯定有事,为了她老人家少操心,我就一周打一次电话……”后面就不说了,因为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这里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你必须比圣人强才能否认他的学说”,这句话看似没问题,实则是个谬论。可能有人说,水平差的人怎么可以说水平强的人的不是呢?就算是理智一点,高手不一定都对,菜鸟不一定都错,但高手做对事情的概率明显比菜鸟高得多嘛。这里忽略了一个前提,在同一个理论体系中。比如儒家学说,大家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基础,言必称"子曰",这样永远不会有人比孔子强,就算学问大,地位也不能超越,所以你在儒家这个框架中,永远不会超过祖师爷的,就算超过了,也不敢说啊。但在法家一派眼中怎么看呢?我压根就不想超越,“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你一个乱法的团体有什么可超越的?所以,这一个问题就是个圈套,你认同了,就没法说下去了,换个角度,才有可能发现漏洞。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强调了孝,首先认为圣人的话一定要执行,所以要孝,因为孝,就要听妈妈的话,所以圣人的话执行的时候可以打个折扣……我就在想,如果你学了这些,懂得要孝,但你妈说了“那一套不值得学,你别学了”,作者该怎么办呢?

所以,到了这里,这本书我就放一边了,既没有记得书名,也没有记得作者名字。

多想为什么,少看说什么

我们看文章看书会经常看到一个词“XX说过”,古文里面多说成“子曰”,大意就是曾经有人说过,这个人很NB,你能不信,你敢不信?
要是放到打架斗殴里面,意思就是“看到没?我们这边人多,这个,人送绰号小云长,当年一个人一把西瓜刀单挑了五局,赢了六个;这个号称赛赵云,当年一条擀面杖……”
所谓引经据典,80%都是告诉读者,你看到没?这么多名人和我想的一样,所以我是对的。要是有人整天“子曰”,你问他“孔子行周礼,你是不是要复辟啊?”他一准跟你谈“与时俱进,拿来主义”了。说白了,很多引经据典的人不是在赞同别人的看法, 而是用别人的看法来赞同自己。
所以,我们看到这种文章,名人说什么不重要,而是要考虑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的。比如曾有人跟我说,孔圣人说过“以德报怨”,圣人就是了不起,我们要向他学习。我当时就想,基督教还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呢,老外思想境界就是低。但也隐隐觉得圣人太有点高不可攀了。后来我才知道,我被忽悠了,原文只讲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忽然间就觉得孔子从高不可攀的圣人变成了隔壁邻居了,亲切了不少。
别人说的,有可能被断章取义,有可能只是气话“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也有可能适合他的时代,未必适合我们的环境。所以,看到别人怎么说,不重要,关键是你怎么想?

该怎么思考?

该怎么思考呢?这里有两个小法子,以便大家参考。一是去反驳作者的观点。虽然有点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意思,但如果你反驳不了,说明这个观点对你而言是正确的。二是考虑如果去使用书上看到的东西,比如有次我看到一本书上提到,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做一份学习档案,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乍一看,很好,这完全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避免了老师根据分数或者印象给学生评价的问题。但再一想,我需要记录哪些内容?需要花掉多少时间?最后我估算了一下,按照我的班上六七十人的规模算,大概我一天有36个小时就差不多够用了……所以一个看似很好的方法,因为人数太多导致我无法使用。再后来在另一本书中,对这个方法大加反对,理由不外乎两个:记录什么内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再再后来呢,我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如果学生是在用电脑来完成学习和作业,至少在电脑的辅助下完成,那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帮助老师做很多事情,尤其是记录,那更是计算机的强项啊。一年后,才开始出现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概念——至少,这一次,我和世界同步了,只是个人能力……呵呵。
我的思考习惯就是两种,一是反驳,反驳不了就承认;二是考虑有多高的实用性。

找到核心

任何方法、思想都有其核心,也就是本质,要找到这一点,才算是真的把书看到自己脑子里面了。在网上,有些QQ群中经常说练心,有人说做心灵体操,大意就是有颗平静明亮的心,做事才能事半功倍,才能看清重重迷雾下的真相……好高大上啊,可仔细一看,其实就是注意力训练啊……不过想想也是,你要是想让别人听你说,让心平静,比提高注意力听起来确实有吸引力。不过我们读者不能过多关注,这些表达技巧,更应该关注作者表述的本意。

总结

又是絮絮叨叨一堆,核心思想就是多读多想,同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